而且看評論,還不是所謂的貴族,而是每個人都有機會。
這樣的繁華后世,令他羨慕。
不過他覺得,就算自己的大秦,不能夠讓所有人都實現(xiàn)天幕上的情況,那么也可以從少數(shù)開始。
想到這里,他又在百家學宮的竹簡上,加上三歲幼稚學宮。
漢朝。
劉徹看著天上的幼童,他想起自己的孩子劉據(jù)。
同樣是小孩,天幕上的已經(jīng)開始學習,而自己的孩子還在玩耍。
是時候給他找個老師了,想到這里,劉徹開始在群臣當中,為自己的孩子甄選。
劉徹并不知道天幕上的孩子學習什么,不過他覺得《公羊》不錯,就把這本書作為自己孩子的第一本書。
當然,他又怕自己的孩子孤單,他就學著天幕上的幼兒園,讓人建了一個,吸收了百官的子孫一起學習。
同時他也想到辦一個學院的好處,有了一個這樣的學院,他以后推行任何學術(shù),只怕沒人敢阻擋。
唐朝。
隨著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學習知識的學員多了起來。
不過相對于唐朝龐大的領(lǐng)土,有學問的人還是太少。
更何況現(xiàn)在的唐朝,很多知識都被門閥壟斷。
有的時候,就連李世民這個皇帝都不得不低下頭顱。
他也想過破解的方法,不過效果都不是很好。
上個視頻給了李世民靈感,如果自己真的建成一個那樣的學院,只怕大唐以后都沒有人才不夠的后顧之憂。
只是當他看到那個校長的所作所為,和評論區(qū)的評論,他還有很多顧慮。
那么現(xiàn)在的幼兒入學,就又給了他不一樣的想法。
雖然他的大兒子年紀比較大了,不過他還有很多年齡比較小的孩子。
而且就算大兒子年齡比較大,也可以學習天幕上的,成立一個他那個年齡的學校。
這里面的好處,李世民也想的非常明白,如果真的能夠有一所這樣的學院,并且自己的孩子和大臣的孩子一起上學,那么那些門閥壟斷的知識將被打破。
甚至更加過激點,還可以在每個府都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