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父母經(jīng)常去外地出差,72年出生的孫姐是在MTG外婆家長大的。
那時候小孩睡得早,所以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每到八月十五那天,最怕晚上月亮出來得太晚,孫姐老纏著外婆問,‘月亮什么時候出來?’”
孫姐記得,早早吃過晚飯后,外公外婆就會把桌子搬放到地坪上,擺上水果、月餅。
不管白天干活有多累,也不管多晚,外公外婆都會等到月亮出來,然后點上蠟燭供月亮。
一群小孩則帶著吃的東西結(jié)伴去玩,可當(dāng)他們跑累、玩累了,月亮都還沒升起來。
在屋子里看電視的外公外婆不時走到屋外,擡頭觀察一下夜空,看看月亮有無露臉。
“外婆還會給我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們聽著聽著就睡著了?!?/p>
孫姐可以放心地睡覺,因為她知道,只要月亮一出來,慈愛的外婆肯定會把她叫醒,“本來睡得正香的,一聽外婆說要拜月亮,就馬上有精神爬起來了?!?/p>
外婆帶著孫姐一起去點上蠟燭、拜拜月亮,然后把月餅分給他們幾個小孩吃。
這種中秋供月亮儀式感一直深深地烙在孫姐的腦海里。
直到現(xiàn)在,孫姐仍懷念小時候在外婆家過中秋節(jié),有愛,有儀式,而且這儀式感不會因為生活貧困而減少。
孫姐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生活越來越好了,但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中秋節(jié)卻越過越簡單了。
等到孫姐上初中時,她的父母就在劉家莊東岸區(qū)買了商品房,這是“劉家莊建筑公司”開發(fā)的一個新小區(qū)。
她也到了劉家莊來,與父母一起生活。
“那時候我們住的是花園小區(qū),鄰里間走得近,人情味也濃。
每到八月十五,大伙圖個熱鬧,左鄰右舍們都不約而同在一樓門前擺上桌椅,還會鋪上席子給小孩們玩,大伙一起供月亮?!?/p>
孫姐說,皓月當(dāng)空,大人談天說地、聊聊家長里短,小孩游戲。
那時“吃月餅”這件事在中秋節(jié)已變得沒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大伙團(tuán)聚在一起過節(jié)的氛圍。
隨后這些年,劉家莊發(fā)展的越來越快,簡直是日新月異。
等孫姐上高中后,她的家里又在劉家莊南岸教育區(qū),買了一套200平方的沿河大平層。
住進(jìn)新家后,孫姐覺得,小時候過中秋節(jié)的熱鬧勁沒了。
“感覺過中秋節(jié)簡化成了吃一頓團(tuán)圓飯,我們一家五口像平常一樣圍坐在一起吃飯,然后媽媽在陽臺擺張桌子,放上水果、月餅供月亮。”
孫姐說,吃過團(tuán)圓飯后,一家人看電視的看電視,出去唱歌的唱歌,感覺媽媽供月亮也只是形式而已。
特別是弟弟是“80后”,對“月圓人圓”沒啥概念,在家吃過飯后就出去跟同學(xué)、朋友聚會了,有時甚至不在家過節(jié),和朋友結(jié)伴去旅行。
“我現(xiàn)在也成家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我在思考著該給他們怎樣的一個中秋節(jié),怎么陪他們過中秋節(jié),讓他們長大以后有個美好的中秋回憶。”
孫姐說,每到中秋節(jié),她就帶孩子回家,一家老小團(tuán)團(tuán)圓圓、熱熱鬧鬧地過節(ji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