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某處雅致的學館內,幾位須發(fā)皆白、身著寬大儒袍的老者正在激烈爭論。
“暴秦無道,踐踏禮樂,豈是仁君所為?吾等豈能應召入虎狼之穴?”一位脾氣火爆的老儒生捶打著案幾,臉色漲紅。
另一位相對沉穩(wěn)的老者撫須沉吟:
“陛下詔書中言明‘匯天下智慧’,‘分科授業(yè)’,或有機變。且聽聞咸陽如今變化頗大,有高產仙種,有便利紙張,那位提出此議的顧少府,似乎也非全然不通情理之人?!?/p>
“若吾等儒家學說能借此機會上達天聽,教化君王,或可重現(xiàn)‘為帝王師’之盛況,使我儒學成為大秦顯學,澤被蒼生,豈不美哉?”
“與虎謀皮!焉知這不是誘騙吾等入咸陽,一網打盡之策?”有人憂心忡忡。
“陛下若要剿滅百家,何須如此麻煩?直接派兵搜捕即可。既然下詔征召,必有其用意。吾以為,當去!不僅要自己去,還要帶上最出色的弟子,讓陛下看看,何為真正的王道之學!”一位中年儒生意氣風發(fā)地說道。
最終,在經過一番唇槍舌劍后,以穩(wěn)重派和投機派為主的力量占據了上風。
決定由幾位德高望重、學問精深的大儒帶隊,精選一批通曉經典、善于辯駁的年輕弟子,組成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儒家代表團,懷著志忑與期望,踏上了前往咸陽的旅途。
他們心中既有對未知風險的恐懼,也有對學說得以發(fā)揚光大的憧憬。
云夢山澤深處,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收到弟子傳來的消息。
他望著山間繚繞的云霧,久久不語。
“師父,暴秦征召,吾等當如何處之?”年輕的弟子恭敬詢問。
老者緩緩搖頭:“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咸陽乃是非之地,權力漩渦,非我輩清修之所。然……”
他話鋒一轉,眼中閃過洞察世事的睿智,“天道運轉,自有其理。大秦氣象已變,似有外力介入。此番征召,禍福難料??汕惨欢C敏弟子前往,觀其變化,探其虛實,但不必強求,不必介入過深。得其情則返,勿戀權位?!?/p>
于是,幾名精干而低調的道家弟子,帶著觀察與記錄的使命,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山林,混入了前往咸陽的人流。
他們更像是一群冷靜的旁觀者,準備記錄下這時代劇變的軌跡。
法家本就與秦國之政淵源最深,李斯更是法家代表性人物。收到詔書,各地的法家學者大多振奮不已。
“陛下欲建學院,分科育人,此乃強化吏治、推行法治之良機!吾輩所學,正當其用!”
“聽聞那顧少府亦重律法,曾向陛下進言律法當隨世而移。此與我法家之精神暗合!吾等當速往咸陽,襄助丞相,將法家精髓注入學院,培養(yǎng)明法之吏!”
法家學者們收拾行裝,帶著滿滿的自信和學說典籍,迫不及待地奔赴他們心中的“圣地”——咸陽。
對他們而言,這不是征召,而是通往權力核心和實現(xiàn)學說抱負的康莊大道。
一處隱蔽的工匠聚集地,墨家巨子與幾位骨干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