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文按照指示牌走進明倫堂,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來,放好筆墨和硯臺,定了定神,距離開考還有一點時間,有些考生還沒有進場,他決定放空一下自己。
據說這次的題目是參照縣試的試卷題目來出的,而縣試只是明朝科舉制度的第一步。縣試起源于隋唐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確立而形成。宋代,縣試成為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之一。明清時期,縣試的規(guī)模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成為無數士子踏上仕途的第一步。
縣試的考試科目主要包括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策論等。其中,“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則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這些經典著作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必讀之書。
詩詞歌賦部分則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能夠創(chuàng)作出符合格律的詩歌和文章。
策論則是對時事政治的分析和評論,考驗考生的政治敏感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縣試的考試形式主要是筆試,考生需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答卷??荚囃ǔ7譃閹讉€科目,每個科目都有不同的答題要求和評分標準??忌某煽儗Q定他們是否能夠進入下一輪的府試。
縣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初級考試,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政治理論水平。
這次縣學的入學考試的考試內容主要參考縣試,也就是考試內容包括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和策論等。
考試的題型主要分為四種,一是四書文,命題來自《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需按八股格式作答,字數限700字以內?。
二是?試帖詩?,以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題目多取自經史典故?。
?三是以史論為主,如《漢高祖用三杰論》?。
四是?經義與默寫?。如考經文(《五經》選一)及律賦?,默寫“圣諭廣訓”片段,要求無錯漏?等。
正式的縣試通常有四場或五場(由各縣令具體確定),第一場考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寫的時候要注意格式和字數,不能超過七百字;第二場考四書文一篇,性理論或孝經論一篇,默寫“圣諭廣訓”約百字,不能有錯別字和涂改;第三場考四書文或經文一篇,律賦一篇,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默寫前場“圣諭廣訓”首二句;第四五場連在一起考,主要考經文、詩賦、經文、姘文。
每場考試每隔數日舉行一次,前一場考試通過者才有資格參加下場,且每場考試錄取人數依次減少。
而這次的縣學考試是簡化版縣試,只考兩場,每天一場,按照去年的經驗,今天第一天應該是考兩篇四書文+一篇試帖詩,明天第二場會考得比較雜,應該會考經文一篇+律法或駢文或算術等。
在考試結束后,考官會將兩場考試的得分相加,按照前后順序排名,錄取前15-20名的考生。據說前三名的考生可以免學費入學,并且可以獲得5-10兩不等的獎學金,而后面的考生就得交束修上學。
當然,除了這些正兒八經考進來的考生,縣學為了創(chuàng)收也會招收一部分的高價收費生,據說,束修高達50兩一年,還得有關系才行,畢竟據說新縣令很重視文教業(yè)績,希望可以打破建縣以來0秀才的突破。
突然,一陣響亮的銅鑼聲響起,一個穿著縣學教諭服飾的人帶著一群拿著試卷的工作人員從考場外走進明倫堂,為首的人吆喝了一句“弘治五年從化縣學考試正式開始?!?/p>
陳遠文趕緊低頭,不敢再東張西望,然后就看到有穿著儒服的工作人員按序分發(fā)試卷,拿到試卷后,陳遠文迅速掃了一眼題目,果然是兩道四書文和試帖詩。
他心中暗自慶幸自己平時對四書的苦讀沒有白費,題目雖有一定的難度,但都在他的知識范疇內。
他深吸一口氣,在心里默默打起腹稿,準備完畢后拿起毛筆,飽蘸濃墨,開始在草稿紙上揮灑,寫四書文時,他文思泉涌,將儒家經典的理解融入其中,文章條理清晰,論點鮮明,不一會就完成了兩道四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