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文想著,他明年6歲啟蒙,他打算在村里讀兩年就要轉(zhuǎn)去鎮(zhèn)里或縣里找個秀才辦的私塾繼續(xù)讀書,畢竟三叔公自己只是個老童生,給附近孩童啟蒙認字是沒有問題的,要想考秀才,至少要找個秀才老師才行,再到秀才私塾讀個6年,大約12歲就上場試試,縣試和府試都是一年一次,院試試三年兩次,他準備最多考個6年,如果18歲還考不上,他就準備轉(zhuǎn)行,去做賬房或者從商也行,在古代18歲已經(jīng)是大齡青年,結(jié)婚生娃了,在此之前還沒有考上秀才證明自己沒有科考天賦,還是早點去掙錢養(yǎng)老婆子女,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好了。
而500兩省著點花,應(yīng)該夠他折騰到18歲。其實他也想建議阿公用這筆錢去買鋪頭租出去錢生錢之類的,可惜最近出了個山民作亂,老爺子覺得有錢傍身最安全,只能等過幾年再說了。
陳郎中和馮氏聽了陳遠文的意見后,結(jié)合了一下他們自己之前想的分家不分戶的想法,覺得可以提前實施了。
于是,在中秋節(jié)前就叫了三個兒子關(guān)門商議,陳傳富聽到要分家,第一個站起來反對,他是沒主見的人,離開阿爹阿娘給他拿主意,他不知道該怎么辦?后來想起爹娘要跟他住,就沒意見了。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
陳二叔一向機靈得很,一來他的兒子們都大了,大家繼續(xù)擠在老宅,連個獨立的房間都沒有,他早就愁這個問題了。李氏也在他耳邊嘮叨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每次都被他一句“阿爹自有安排”就頂回去了。所以聽到阿爹說分家后,給銀子給他和三弟各建一座和老宅一樣的六間青磚大瓦房,已經(jīng)高興得嘴都合不攏了,內(nèi)心不停地點頭,但又擔心被說不孝,父母還在就分家,所以只能拼命壓抑內(nèi)心的歡喜,同時希望阿爹阿娘不要被大哥說服改變主意。
陳三叔一向憨厚老實,爹娘說啥就是啥,聽到阿爹說給他建好房子后就成親后,成親后就分家,他也無異議,畢竟,新房子就建在旁邊,想爹娘了走兩步就可以回家,方便的很。
陳郎中看了看三兄弟,看到基本沒異議,就說了分家方案,公中出錢給老三成親,給老二老三在附近買地各建一座6間青磚大瓦房,剩余的錢,留起500兩給陳遠文做科考用,這個陳二叔和陳三叔也沒有意見,畢竟錢是小家伙憑本事掙的,他們實屬沾光了,剩下的錢一分為四份,三房和他們兩位老人家各一份。
陳二叔心算了一下,三弟娶親最多20兩,這個估計是之前的公中出,一座六間青磚大瓦房大約需要50兩,兩座就是100兩,建工坊用了100兩,啟動資金100兩,留下500兩給小侄子科考,也就是還剩700兩,分成四份,差不多有200兩,可以在縣城買一座前鋪后居的小院子了。
果然,陳郎中和馮氏拿出家中的賬本,告訴大家,公中扣除這幾項支出后,大約還剩800兩,他們打算一家給200兩,老大和老二的就自己領(lǐng)回去,老三就暫時保管在他們二老手中,等成親后再說。
陳老大聽到后也想把錢放在爹娘處,等有用處再問爹娘拿,陳傳貴則和爹娘坦白他想在縣城買一套前鋪后居的小院子買下來,前面開山貨鋪,后面住人,再不濟,租出去也能錢生錢。
陳郎中聽到老二和小孫孫說的想法很相近,也想著確實把這么多錢放在家也不安全,還不如像老二說的買鋪頭出租或做買賣錢生錢。
他決定抽空去找陸親家問計,看陸親家有無好介紹。
至于老三的親事,老大是天賜良緣,自己碰到的,老二則是去自家大姐家走親戚看上人家李氏貌美如花求娶的,而老三是個憨憨,偏偏要求又高,親戚朋友給他介紹了幾個,沒一個有眼緣的,只能慢慢再尋摸。還有大孫女秀梅今年也15歲了,也要相看了,最大的孫子健哥兒也14歲,過兩年也要相親了,愁啊。
喜歡穿越明朝考科舉之窮山惡水出名臣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朝考科舉之窮山惡水出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