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知妍告別后,陸三爺帶著陳遠文在三十六行又逛了一圈,都是一些珊瑚、珠寶和香料的店鋪,并沒有陳遠文關注的從外國運過來的農(nóng)產(chǎn)品和種子。
經(jīng)詢問陸三爺,才知道這些由外國水手自己帶過來的東西需要帶通譯到碼頭直接和他們交易才行。
一般人都不太敢靠近那些番鬼佬水手,所以他們一般到岸后都會繼續(xù)呆在船上或岸上指定的區(qū)域活動,畢竟一來語言不通,這些外國水手蹦噠不了多遠,二來是天朝上國的人對這些紅發(fā)或金發(fā)的番鬼佬天然恐懼和抗拒。
陳遠文想了想,明天還約好了要去琉璃廠談合作,后天府試就放榜了,兩個月后又院試了,他也實在沒這個時間去折騰這些外來作物,好歹等實現(xiàn)第一個小目標,考上秀才再說吧。
當夜回到小院,陸笙和黎湛興奮地交流著今天到三十六行的所見所聞,黎湛也講述今天跟著他爹去拜訪當?shù)赜忻臅旱氖虑?,言語中透露,如果這次府試上榜,黎父將會想辦法讓他就在府城求學,以求通過兩個多月的特訓,可以一舉通過院試。
陳遠文湊過去說了幾句之后,就以有要事要忙為由,回到自己的房間,拿出筆墨,竭力回憶他腦海里關于前世玻璃的一些信息。
玻璃傳入中國的時間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約公元前5世紀),既有外來制品的傳入,也有本土玻璃制造的開始;大規(guī)模傳入則在漢代通過絲綢之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約前5世紀),地中海地區(qū)的蜻蜓眼玻璃珠經(jīng)草原或沙漠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成為貴族珍品;同時,中國本土發(fā)展出鉛鋇硅酸鹽玻璃技術,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玻璃劍格(春秋末)是現(xiàn)存最早的實證。
這一階段傳統(tǒng)玻璃制造以小型裝飾品為主,技術源于西亞鈉鈣玻璃體系,但中國工匠迅速仿制并創(chuàng)新。??
漢代(前202年—220年)絲綢之路開通后,玻璃制品大量傳入中國,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推動其應用擴展至禮器、葬具和建筑裝飾。
河北滿城漢墓的翠綠色玻璃耳杯和廣州南越王墓的透明玻璃牌飾,體現(xiàn)了羅馬吹制技術與本土鉛鋇工藝的融合。??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吹制技術從羅馬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北魏時期實現(xiàn)本土化生產(chǎn),用于制造杯、碗等實用器。但中國玻璃以鉛鋇體系為主,側重仿玉和裝飾,與西方透亮風格不同。??
這也就導致從西方,特別是從羅馬進口的透明度極高的玻璃在天朝得到特別的青睞,售價也非常高。以今天他們在店里看到的那座玻璃觀音像為例,價格高達2000兩,之所以那么貴,一是因為透明度高,二是因為吹制的難度,越是復雜的圖案,成功率越低,造價就越高,可能吹制幾十個才成功一個。
陳遠文在紙上寫下玻璃的主要材料:一石英砂,二純堿(碳酸鈉)?,三石灰石(碳酸鈣)?,其中石英砂占比約70%,構成玻璃的骨架結構;純堿用于降低熔點,石灰石則增強化學穩(wěn)定性和硬度。
他想,琉璃廠的老師傅看到這個配方應該就知道怎樣燒制了吧,難的是吹制的技術,但是如果吹制技術不過關他可以制造別的玻璃產(chǎn)品,如望遠鏡、近視眼鏡、老花眼鏡、大號穿衣鏡等,而且可以加入有顏色的礦石就可以制造五顏六色、色彩繽紛而又透亮的玻璃制品了,不用死磕吹制技術啊。
而另一邊,徐知妍讓管事回徐府通報消息后,她就坐著府里的馬車直接到潘府找最疼愛她的外祖父和外祖母。
而潘老太爺和潘老太太聽到寶貝外孫女想和朋友合作試驗做透亮的玻璃,立馬大手一揮就把這座琉璃廠連人帶鋪一起送給徐知妍,還特地撥了名下一位年輕有為的管事跟她打點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