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有“冬大過年”的說法,但是實際上冬至怎么也不可能大過年的。
陳家村的風(fēng)俗習(xí)慣,過冬至必定要吃糯米糍,軟軟糯糯的糯米糍里包著蘿卜炒豬肉丁,或者花生紅糖碎,吃一個咸的糯米糍,再吃一個甜的糯米糍,根本吃不膩。
一大清早,陳家老宅一大家子除了身體比較弱,天氣一冷就特別嗜睡的陳遠(yuǎn)文,其余人連陳遠(yuǎn)志也早早起來了。
今天過節(jié),阿婆馮氏會做很多好吃的,醒目仔陳遠(yuǎn)志肯定要早起來跟在阿婆后面偷吃。
阿婆馮氏、黃氏、李氏和陳遠(yuǎn)文的大姐二姐做糯米糍,阿公陳郎中則拿了一把鐮刀到小河邊的芭蕉樹下割幾片大大的芭蕉葉回來墊糯米糍,陳傳富三兄弟則磨刀霍霍,劏雞殺鴨宰鵝。
做糯米糍一般有4個步驟,比較繁瑣,另外因為糯米和紅糖都屬于比較貴的食材,所以一般不是過節(jié),陳家村人是不會做糯米糍吃的。
第一個步驟需要提前一天準(zhǔn)備一定量的新鮮糯米,將糯米淘凈后浸泡于清水中2-3個小時,去除多余水分后瀝干備用。接下來,將糯米鋪在涼爽干燥處,晾干3-4個小時,直到表面略微發(fā)硬、不黏手。這個過程稱為風(fēng)干,可以提高糯米的延展性和美觀度。
第二個步驟,風(fēng)干后的糯米需要進(jìn)行碾制,陳家村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石磨方式。將糯米逐批放入石磨中,并配合少量清水,用手搓揉碾制,直到糯米粘稠成粉,沒有顆粒感,顏色潔白柔和為止。
第三個步驟是水面蒸熟。將碾制好的糯米粉均勻地鋪在碗或盤子中,并在其表面噴些許清水,以免其過于干硬。然后將碗或盤子放入蒸鍋中,用大火蒸熟,時間一般在30分鐘左右,要確保糯米團充分熟透。
第四個步驟,也就是最后一個步驟是搓團制作,將蒸好的糯米粉倒入大碗中,加入適量清水,用力攪拌成面團狀。取一定量的面團搓圓,壓平后放入適量的或咸或甜的餡料,搓成球狀即可吃用。
陳遠(yuǎn)文家每年的糯米糍都做咸甜兩個口味,一大早,黃氏已經(jīng)把昨天浸泡晾干的糯米放入家中的小石磨中小心碾制成粉狀,邊磨邊用手反復(fù)搓揉,檢查有無結(jié)團或硬粒,黃氏力氣大,很快就磨出一大木盆的糯米粉。
與此同時,李氏正在把陳遠(yuǎn)文大姐秀梅清洗干凈的白蘿卜削皮后切成丁狀,李氏刀法嫻熟,一會功夫就切好了一大盆的蘿卜丁。李氏抬手摸一摸臉上的汗,又拿起旁邊的五花肉,繼續(xù)手起刀落,將一條3斤重的人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切成了大小均勻的肉丁。
而另一邊,阿婆馮氏也沒閑著,她把花生炒熟后,倒進(jìn)竹制的簸箕里,讓陳遠(yuǎn)文二姐秀蘭用手搓掉花生的紅衣,用簸箕把紅衣簸掉。馮氏再將去掉花生衣的花生仁放在石臼里舂碎,再加入紅糖搗碎攪拌均勻,甜餡料就準(zhǔn)備好了。
黃氏把磨好的糯米粉鋪在瓦盆里噴水后,放入蒸鍋,用大火蒸了起來。趁著蒸糯米粉的時間,李氏開始炒咸餡料,她先在鍋里倒上油,等油熱了,把豬肉丁放進(jìn)去翻炒,等炒出油后,再接著放入蘿卜丁,最后加了幾把切成段的綠油油的韭菜,不一會兒,豬肉韭菜咸餡料的香味就彌漫開來。
陳遠(yuǎn)志跟著阿婆跑前跑后,最后跑來廚房這邊,看到餡雖然已經(jīng)炒好了,但是糯米團還沒有蒸好,就偷偷拿了一點餡料坐在廚房的門檻上吃了起來。
大半個小時過去了,糯米粉蒸熟了。黃氏把蒸好的糯米粉倒入大碗,加入清水使勁攪拌,揉成了一個光滑的面團。全家圍坐在一起,開始搓團制作。
此時陳遠(yuǎn)文也被陳遠(yuǎn)志搖醒了,簡單洗漱后也加入其中,他學(xué)著長輩們的樣子,先在手里沾一點油,再取面團搓圓、壓平,放入餡料,再搓成球狀。
不一會兒,一個個白白胖胖的糯米糍就做好了,做好的糯米團放在裁成正方形的蕉葉上,一個個排得整整齊齊。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自己親手做的糯米糍,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冬至的溫暖在這小小的屋子里蔓延開來。
吃完作為朝食(早餐+午餐)的糯米糍后,陳家人就擔(dān)著貢品,主要是一只燙熟的大肥雞、茶、酒、香燭、金銀衣紙和爆竹等,緩緩?fù)逯械撵籼枚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