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飯,太陽已經(jīng)升到頭頂,熾熱的陽光火辣辣地烤著號舍,被三面墻和一塊案板封印在窄小的號舍里,陳遠文只覺得內(nèi)心煩悶難消。
實在太悶熱了,他忍不住站起來活動活動手腳,他現(xiàn)在身上穿得是那套定制的薄款背心+短褲,依然無法阻擋汗水濕透背脊,他恨不得立馬發(fā)明電風扇和空調(diào),再不濟給他來點冰飲也行呀。
他從水壺里倒出加了薄荷葉的水,用棉巾沾濕了擦了擦臉和脖子,又擦了擦上半身,感覺舒服了點,想到下午的西曬,那時因為陽光直射進來,可能無法做題,他決定利用這一個時辰趕一篇試帖詩出來。
試貼詩是中國古代科舉的一種詩體,常用于科舉考試。也叫“賦得體”,以題前常冠以“賦得”二字得名。起源于唐代,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由「帖經(jīng)」、「試帖」影響而產(chǎn)生。題目范圍與用韻,原均較寬,唐玄宗開元時始規(guī)定韻腳。
試帖詩在考試中遵循特定的格律要求,鄉(xiāng)試和會試采用五言八韻,童試則用五言六韻。必須使用官韻,且通常采用仄起格,即第一句前兩個字為仄聲,第二句為平聲,形成“仄起平收”的韻律。
第一聯(lián)遵循“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的模式,接下來的第三至第八聯(lián)則按照這一規(guī)律循環(huán)進行。首聯(lián)和末聯(lián)不需對偶,其余聯(lián)則要求對偶且講究韻律的“八戒”,即避免出韻、倒韻等違規(guī)情況。
試帖詩的八韻排律形式源于科舉文章的八股結構,每一韻對應一聯(lián),如破題、承題、起股等,形成完整的起承轉合結構。
如以嘉慶丁丑年間的一位叫李惺的翰林寫的試貼詩為例,題目是“陰陰夏木囀黃鸝”。
長夏千章木,濃陰百囀鸝;(破題)
雙襟黃似繡,一帶綠成??;(承題)
。。。(以下內(nèi)容省略)
幽情煩鼓吹,寫出畫中詩。(束股)
破題和承題是選取前人詩句或典故的一部分,并融入考試題目。試帖詩的破題并非直接點題,而是通過巧妙的字句安排來展現(xiàn)主題,它不僅限于直接嵌字,還可以通過假借別稱或含蓄表達來完成破題和承題。
對于這種用八股文的格式來寫詩,真的是陳遠文的短板,實際上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在詩詞歌賦這一塊本來就不擅長,還要規(guī)定的死死的,還要破題、承題啥的,看著就心煩。
陳遠文之所以把這道題放在下午做,主要原因就是他對這一道題能夠獲得高分是不抱希望的,他只期望好歹憋一篇出來,符合格式要求,不扣那么多分就行,至于想用詩作驚艷考官之類的想法,他是想不敢想的。
他仔細看了看題目,是賦得“菊有黃華”得“黃”字五言六韻詩,陳遠文搜索了一下記憶,題目“菊有黃華”在《呂氏春秋。十二紀》和《禮紀。月令篇》中都記載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
這句話的意思是講,菊花開放的時候,是秋末九月。故菊花又名“節(jié)花”、“九華”等,“節(jié)花”是說菊花是表示節(jié)氣的花,“九華”是表示菊花在九月開花。此詩作重點要求突出“黃”字。
歷朝歷代寫菊花的詩還是很多的,首先映入陳遠文腦海的是黃巢的那首霸氣沖天、氣勢磅礴的《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當然,這首詩只敢隱藏或者說存在于在陳遠文腦海深處,黃巢可是反賊,封建皇朝的大忌諱,要是敢引用他的詩句,估計不止是陳家滿門抄斬,估計還要連累九族。
這樣一想,陳遠文又想到如果哪個家族出一個神經(jīng)錯亂的讀書人,在考場上來一首這樣的反詩,那真是家族倒八輩子的大霉了。
陳遠文正胡思亂想中,突然后方號舍傳來一陣騷動,“有人暈倒了,有人暈倒了”的聲音響起,伴隨著號軍和衙役低沉有力的腳步聲,然后是一陣“不得喧嘩”的吆喝聲,騷動片刻就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