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后斬釘截鐵地定下了衡量標準:“運動成敗,不靠嘴皮子,不靠大字報。
最終,就要用我們漢東省的經(jīng)濟建設成果來檢驗。
工業(yè)的產(chǎn)量、治堿的田畝、工廠的效率和產(chǎn)值,就是唯一的標尺。
誰要是搞亂了生產(chǎn),導致技術停滯,那就是對黨和人民犯罪,絕不姑息。”
這番不是“建議”而是“命令”的發(fā)言,徹底鎮(zhèn)住了場子。
陳朝陽沒有糾纏于意識形態(tài)的辯論,而是直接亮出了底線和紅線,將個人政治生命與運動走向捆綁在了一起。
這破釜沉舟的姿態(tài),瞬間擊穿了周明光和孫亞軍省長會議中維持的“曖昧”平衡。
在陳朝陽發(fā)言時,周明光看似閉目養(yǎng)神,手指卻無意識地在光滑的茶杯壁上緩緩摩。
他腦中思緒飛轉,權衡著利弊。
他欣賞陳朝陽這把利劍能劈開漢東沉寂的局面,但也忌憚其過于鋒銳會傷及自身,更不愿在政治風向尚未完全明朗前,輕易踏進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泥潭。
然而,陳朝陽的“三條紀律”和最后那句“犯罪”的論斷,像重錘敲醒了他。
他瞬間意識到,自己不能再作壁上觀了。
陳朝陽的決絕,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此人絕不會在技術人才和核心項目上妥協(xié)。
如果自己此刻不支持陳朝陽,后果不堪設想:要么,這把利劍被李志雄之流憑借“運動”之名折斷,
漢東剛剛起步的油田、治堿等宏圖大業(yè)隨之夭折,這是他作為主管書記絕不愿看到的失??;
要么,陳朝陽憑借其深厚的軍中背景和北平的賞識,與激進派爆發(fā)更激烈、更不可控的沖突,導致省委分裂,局面徹底失控,這更是他掌控能力的巨大失職。
更重要的是,陳朝陽提出的“用經(jīng)濟建設成果檢驗運動成敗”,給了他一個完美、無可指摘的“抓手”。
這個標準務實、正確,完全符合北平“增產(chǎn)節(jié)約”的大方向。
支持這個標準,就是支持生產(chǎn),站在了政治正確的點上,既能有效遏制運動擴大化,又能確保漢東的政績不受影響。
陳朝陽已經(jīng)把最難聽的話說了,把最硬的骨頭啃了。
此刻他周明光站出來表態(tài)支持,就是要順勢將陳朝陽的“個人主張”收編為“省委集體決策”。
這至少表面上維護了班子的團結,牢牢掌握了運動的最終解釋權和領導權,避免了省委被激進派或陳朝陽的個人意志架空。
因此,當陳朝陽話音落下,會議室陷入一片壓抑的死寂時,周明光緩緩睜開了眼睛。
那眼神里已沒有了之前的游離和權衡,只剩下屬于一把手定鼎乾坤的沉穩(wěn)。
喜歡1949受傷轉業(yè)再上抗美援朝請大家收藏:()1949受傷轉業(yè)再上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