廳里面臨的,同樣是嚴重的技術短缺和能力不足!
缺乏真正懂行的專家,來為宏觀決策提供技術支撐,來為基層工廠提供切實有效的技術指導和解決方案。
想到這里,陳朝陽的腦海中,驟然亮起兩個名字——鄭春秋和周慕白同志!
那位在昌平專區(qū)的機械工程制造教授!
曾經受召而來的機械大拿,和他的學生慕白同志,曾經在美帝參與過高精尖領域研究,現在埋藏的金子
鄭教授不僅理論功底扎實,更難得的是對工業(yè)生產實際有著深入的了解和強烈的務實精神。
他那樣的人才,正是目前的漢東省工業(yè)廳、乃至整個漢東工業(yè)體系所極度渴求的!
“必須把他調過來!”一個清晰的念頭在陳朝陽心中成型。
光有藍圖和決心不夠,必須要有能將藍圖變?yōu)楝F實的技術靈魂人物。
鄭春秋這樣的人,就是打破僵局的關鍵鑰匙之一。
他能夠幫助工業(yè)廳建立起專業(yè)的技術評估能力,能夠指導基層工廠進行有效的技術改造,更能為即將推行的工人技術等級考核、技術學校建設注入核心的學術內涵。
陳朝陽看著眼前依舊憤懣的王師傅和面色尷尬的李主任,心中已然勾勒出了一幅更宏大的圖景:
更新設備是“換槍”,革新管理是“變法”,而引進和培養(yǎng)像鄭春秋這樣的高端技術人才,建立起尊重技術、依靠技術的工業(yè)體系,才是“鑄魂”。
他沒有當場亮明身份訓斥李主任,那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他只是深深地看了一眼那臺飽經風霜的日式老機床,和王師傅那雙布滿老繭、卻充滿不甘的手,將這一幕牢牢刻在心里。
轉身離開車間時,他對隨行的工業(yè)廳干部低聲吩咐:“記錄:第一,立即啟動對全省地方國營及重點合作社工廠主要設備狀況的普查,不要報表,要清單,精確到型號、使用年限、主要故障。
第二,起草一份報告,重點分析當前工業(yè)管理系統,尤其是中層技術管理干部隊伍的能力短板和作風問題。
第三……”
他頓了頓,“以我的名義,給昌平專區(qū),張文杰同志發(fā)一封商調函,力邀鄭春秋教授來漢東省工業(yè)廳擔任總工程師,兼技術顧問。
告訴他,漢東工業(yè)百廢待興,正需要他這樣的擎天之柱,這里有一片更廣闊的天地,有最迫切的實踐需求,等待他來施展才華!”
漢東工業(yè)的蛻變,不僅需要從上至下的政策推動,更需要自內而外的技術覺醒和人才引領。而他,將不遺余力地為之鋪路。
“困難靠上級”靠不上,“對一線同志”又不信任、不依靠。
這個死結,恰恰是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核心瓶頸之一。
他的工業(yè)藍圖里,必須包含打破這個僵局的鑰匙,不僅要更新設備,更要革新這套僵化、脫離實際的管理思維和評價體系。
離開金陵郊縣壓抑的農機廠,陳朝陽一行人又來到了鎮(zhèn)江一家名為“紅星日用搪瓷制品廠”的地方。
與農機廠的不同,這里看起來要“紅火”許多,車間里爐火正旺,工人同志們忙碌著,一只只白胚在流水線上傳遞。
然而,在這看似繁忙的表象下,問題同樣不少。
在出窯的流水線盡頭,一位老師傅正對著剛出爐的一批次品連連搖頭,唉聲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