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吱呀作響,挑著沉甸甸的土筐往返穿梭;
號子聲此起彼伏,是這片土地上最古老而堅韌的韻律。
塵土漫天,汗水浸濕了每一個人的衣背,場面浩大卻進展緩慢,千年板結(jié)的鹽堿地,并非那么容易屈服。
幾天過去,當主要的人力通道和基礎工作面被艱難地開辟出來,真正的重頭戲,終于登場。
那是一個清晨,薄霧尚未散盡,地面還帶著夜的涼氣。
遠處傳來一陣與號子和人聲截然不同、低沉而有力的轟鳴聲,似悶雷滾過地平線,卻又比悶雷更持續(xù)、更帶著一種金屬的質(zhì)感。
工地上的人們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活計,循聲望去。
只見幾十臺龐然大物,噴吐著黑色的煙柱,沿著臨時壓實的施工便道,如同移動的鋼鐵堡壘般,緩緩駛來。
它們有著粗壯的橡膠履帶,巨大的鋼鐵身軀在初升的陽光下反射著冷硬的光澤,正是經(jīng)過鄭春秋團隊精心改進的“漢東-51式”拖拉機。
與它們在昌平的前輩相比,這些“鐵?!钡牡妆P更為堅固,履帶板也做了防粘土處理,更能適應蘇北鹽堿地特殊的濕黏工況。
陳朝陽也站在人群前方,看著這支機械隊伍的抵達,眼中流露著難以掩飾的期待。
這正是他藍圖中所規(guī)劃的力量。
然而,在這支隊伍的后半部分,出現(xiàn)了一些與眾不同的“家伙”。
它們的輪廓更加棱角分明,引擎的咆哮聲更加低沉、甚至帶著點粗野,
一股子重工機械特有、近乎野蠻的厚實感撲面而來。
那不是普通的拖拉機,而是……十幾臺用坦克底盤和履帶改造的推土機?!
陳朝陽的目光瞬間被吸引了過去。
那粗大的主動輪,那寬厚、帶著明顯磨損痕跡的履帶板,那被改造后依然能看出堅固裝甲雛形的車身……
一股極其熟悉、混合著硝煙與冰寒的氣息,瞬間從朝鮮的雪原驟然降臨到這蘇北的工地上。
就在這時,一個矯健的身影從其中一臺坦克改裝的推土機駕駛室旁跳了下來,一路小跑到陳朝陽面前,“啪”地立正敬禮,
喜歡1949受傷轉(zhuǎn)業(yè)再上抗美援朝請大家收藏:()1949受傷轉(zhuǎn)業(yè)再上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