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陽順著指引看去,臉上露出了贊許的神色。
這讓他頗感意外,在這種偏遠的村莊能看到這樣帶有商業(yè)萌芽的設施,說明基層的活力正在恢復。
他信步上前,目之所及,店面很小,光線昏暗,泥土地面掃得還算干凈。
靠墻用土坯壘了個簡陋的柜臺,上面擺著幾個大玻璃瓶,里面裝著五顏六色的水果硬糖,還有散裝的火柴、煤油、針線、一種當?shù)禺a的煙葉子,以及顏色深重的粗鹽和醬塊。
貨品雖少,但擺放得頗為整齊。
店主名叫王老五,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見這么多人進來,連忙從柜臺后站起來,臉上堆著生意人特有的謙和笑容。
王富貴在一旁介紹:“陳書記,這是村里的王老五,以前就常走村串戶,有點見識,也識點字、會算賬?!?/p>
陳朝陽點點頭,目光落在那些商品上,隨口問道:“老鄉(xiāng),生意怎么樣?鄉(xiāng)親們常來買東西嗎?”
王老五搓著手,知道這是上面來了大領導,連忙恭敬地回答:“托領導的福,日子安定了,大伙兒手里好歹能攢下幾個雞蛋、編個筐換點錢,總要買點必需品。
就是……就是本錢小,進不了多少貨,種類也少,勉強夠糊口?!?/p>
他指了指這些糖,“這糖塊,也就是誰家娃娃鬧得厲害,或者有喜事,才舍得買上一兩塊甜甜嘴?!?/p>
陳朝陽拿起一小包用粗紙包著的火柴,上面印著模糊的本地廠家字樣,問道:“這個怎么賣?”
“300塊一包,領導。也可以用兩個雞蛋換。”王老五趕忙回答。
300塊,兩個雞蛋。
陳朝陽心里快速盤算著鄉(xiāng)村的物價和購買力。
這微薄的交易額,比縣城省城里低了很多……但依舊反映的是解放后農村初步恢復、極其脆弱的商品經(jīng)濟。
但它的存在本身,就象征著希望。
鄉(xiāng)親們在努力改善生活,哪怕只是從一包火柴、一塊糖開始。
“很好,”陳朝陽對王老五,也是對身邊的干部們說,
“有這樣的代銷點,說明我們的農村經(jīng)濟在活絡起來。
這說明鄉(xiāng)親們不光想著吃飽肚子,也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了。
這是我們發(fā)展經(jīng)濟的基礎。”
就在陳朝陽與王老五繼續(xù)詢問貨品價格時,他眼角的余光敏銳地捕捉到了門外一個明顯異樣的身影。
那是一個老漢,正焦躁地在人群外圍踱著小步,不時伸長脖子朝代銷點里張望,臉上寫滿了急切與猶豫。
他幾次抬腳想靠近,目光一觸及到陳朝陽身旁眼神警惕的警衛(wèi)員時,又立刻瑟縮著收回腳步,退回到人群里。
而警衛(wèi)班長王小川更是直直地望著他,目光銳利。
他早就注意到這個在人群外圍徘徊、顯得格外冒失的身影,右手下意識地貼近腰側,已然進入了戒備狀態(tài)。
這樣的狀態(tài)更讓老漢不敢靠近……
陳朝陽見到此景立刻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他的身份和隨行人員,無形中在這小小的村莊里劃下了一道界限,讓這些淳樸的鄉(xiāng)親敬而遠之。
他心中微微一嘆,主動向門外走了兩步,對負責警戒的王小川等人擺了擺手,然后才對著那老漢揚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