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透過省醫(yī)院中醫(yī)科診室的窗戶,在潔凈的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每周三上午是王志遠副主任的專家門診,診室外早已坐滿了候診的患者。陳墨作為跟診實習生,早早來到診室做準備。
他仔細檢查著診室里的每一件器具:脈枕是否擺放整齊,針灸針是否充足,處方箋和筆是否就位。這些看似瑣碎的準備工作,在他做來卻格外認真。
小陳,來得這么早。王副主任推門而入,看到整潔有序的診室,滿意地點點頭。
剛準備好,王主任。陳墨恭敬地回答,順手接過王副主任手中的公文包。
診室門被輕輕推開,李夢瑤探頭進來:王主任,今天我跟您門診學習,可以嗎?
來得正好。王副主任示意她進來,今天患者多,你們倆都要打起精神。
第一位患者是位六十多歲的老先生,主訴胸悶心悸。王副主任做完四診后,特意讓陳墨診脈。
陳墨洗凈雙手,在患者腕下墊好脈枕,三指輕輕落下。他的動作流暢自然,指尖力度輕重有度,仿佛在彈奏一曲無聲的樂章。
李夢瑤站在一旁,仔細觀察著他的每一個動作。她注意到陳墨診脈時總是微閉雙目,神情專注,仿佛整個世界都凝聚在那三指之下。
脈象弦細,左寸尤弱。陳墨輕聲說出自己的判斷,與王副主任的診斷不謀而合。
接下來的幾個病例,陳墨的脈診都精準地指出了病機關鍵。特別是在一位看似普通感冒的患者身上,他從脈象中察覺到了潛在的心肺問題,建議進一步檢查。結(jié)果心電圖果然顯示有輕微的心肌缺血。
趁著診間休息的空當,李夢瑤忍不住問道:陳墨,你的脈診為什么能這么精準?我總覺得脈象虛無縹緲,難以把握。
陳墨正在整理剛才的病例記錄,聞言抬起頭,溫和地笑了笑:脈診確實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體會。不過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逐漸入門。
能教教我嗎?李夢瑤誠懇地請求,我注意到你每次診脈前都會先靜心凝神,這其中有什么訣竅嗎?
這時,診室門被推開,孫小軍走了進來。聽到兩人的對話,他輕哼一聲:脈診這種東西,主觀性太強了?,F(xiàn)在都有各種檢查設備了,何必還在這些老方法上浪費時間。
陳墨不以為忤,平靜地回答:西醫(yī)檢查確實重要,但脈診能夠提供儀器檢測不到的信息。比如氣機的升降出入,陰陽的平衡狀態(tài),這些對中醫(yī)辨證至關重要。
王副主任正好從外面回來,聽到這番討論,贊許地說:小陳說得對。脈診是中醫(yī)的精華,是醫(yī)者與患者之間最直接的交流。再先進的儀器,也替代不了醫(yī)者三指下的感知。
他轉(zhuǎn)向李夢瑤:既然你想學,就讓小陳好好教你。他的脈診功夫,在年輕一輩里算是出類拔萃的。
得到王副主任的首肯,李夢瑤更加堅定了學習的決心。
午休時分,其他醫(yī)生都去食堂吃飯了。陳墨和李夢瑤留在診室,開始了第一次脈診教學。
首先要明白,《脈經(jīng)》說脈者,血之府也,但脈診不僅僅是診察血液運行。陳墨開始講解,脈象反映的是全身氣血陰陽的整體狀態(tài)。
他讓李夢瑤伸出手腕,示范正確的布指方法: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對應寸、關、尺三部。布指要輕重合度,先輕取,再中取,后重取,體會浮中沉的不同感覺。
李夢瑤按照指導嘗試,卻總覺得手指僵硬,難以把握。
放松,不要用力。陳墨輕聲指導,診脈時要虛其心,實其腹,保持內(nèi)心虛靜,意念專注。
他示范著正確的手法,繼續(xù)講解:比如今天第一個病例,你注意到我判斷左寸脈弱。左寸對應心,脈弱提示心氣不足,這與患者胸悶心悸的癥狀相符。
那如何區(qū)分不同的細脈呢?李夢瑤追問。
問得好。陳墨贊許地點頭,細脈主氣血兩虛,但細而弦主肝郁脾虛,細數(shù)主陰虛火旺,細澀主血虛挾瘀。要結(jié)合脈形、脈勢和兼脈綜合判斷。
他從抽屜里取出一個筆記本,翻開一頁遞給李夢瑤:這是我整理的常見脈象鑒別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