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寶殿內(nèi),燈火初上。長明燈的火焰在蓮花燈盞中靜靜跳動,將三世佛的金身映照得愈發(fā)慈悲肅穆。
檀香裊裊,如絲如縷,彌漫在肅穆的空氣里,沁人心脾。
殿中蒲團之上,數(shù)十位僧俗信眾,或披袈裟,或著常服,皆屏息凝神,目光匯聚于殿前法座之上。
法座中端坐的,正是旃檀功德佛——唐三藏。他身披錦斕袈裟,寶相莊嚴(yán),眉宇間蘊藏著穿越十萬八千里風(fēng)霜后的澄澈智慧,更添佛門大德的寧靜與慈悲。
歷經(jīng)劫難,終證菩提,此刻的他,通身散發(fā)著溫潤如玉的光華,再無昔日凡僧的半點怯懦,唯有普度眾生的堅定與平和。
“阿彌陀佛。”三藏法師的聲音不高,卻如磬鐘清鳴,穿透殿宇的寧靜,清晰地送入每個人耳中、心中。
他并未立刻開講深奧義理,而是先環(huán)視眾人,目光溫和,如春風(fēng)拂過新芽,帶著撫慰人心的力量。
殿內(nèi)原本因暮色而生的些許倦怠,悄然消散,唯余一片澄明的專注。
“諸位善知識,”法師開口,聲音平和如潺潺溪流,卻自有千鈞之力,字字珠璣,“塵世如幻,苦海無邊。然我佛慈悲,于靈山之上,燃智慧之燈,照破無明長夜。我等身在山腳,心向光明,一念虔誠,便已在歸途?!?/p>
他引《金剛經(jīng)》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將精妙佛理融入平實的言語,以身邊事、眼前景為喻,闡釋“放下執(zhí)著”、“明心見性”的深意。
講到精妙處,他或微微抬手,指間卻似拈著無形的智慧之花;或略作停頓,那深邃的目光掃過,讓聽者心頭如受洗滌。
殿外,靈山在暮色中更顯巍峨神圣,仿佛佛陀無聲的注視。
山風(fēng)穿過殿門,帶來清寒,也帶來山間草木的清氣,與殿內(nèi)的檀香、佛號交織。
暮鼓適時響起,“咚……咚……”,低沉而悠遠,一聲聲,猶如敲在時間的節(jié)點上,與法師的講經(jīng)聲相應(yīng)和,更添幾分空靈與出塵。
幾位年長的僧人閉目凝神,沉浸于法義之中;年輕的沙彌則努力消化著精妙之言,眼中閃爍著求知的亮光。
俗家信眾或若有所思,或面露釋然,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
整個晚照寺,籠罩在一種祥和而充滿智慧啟迪的氛圍之中。
唐三藏端坐蓮臺,以無上智慧為舟,正悄然引領(lǐng)著山腳下的眾生,向著靈山之巔那永恒的光明,緩緩泅渡著心海。
他正講到《般若心經(jīng)》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玄妙真諦,聲音不高,卻字字如珠落玉盤,清越圓融,蘊含著洞穿萬物的智慧與撫慰靈魂的暖流。
他再次微微抬手,指尖仿佛在虛空中勾勒著宇宙的至理,眼神清澈如靈山之巔不化的雪水,掃過眾人時,帶著一種能滌蕩塵慮的平和力量。
聽眾們或閉目沉思,或若有所悟,整個殿宇沉浸在一種近乎凝固的、被佛法浸潤的寧靜之中。
就在這萬籟俱寂、心燈將明的剎那,毫無征兆地,一股難以言喻的、磅礴浩瀚卻又至純至凈的氣息。
如同天河倒瀉,驟然籠罩了整個晚照寺!
殿內(nèi)所有的燈火,無論是長明燈還是燭臺,都在同一瞬間光芒大放,輝煌燦爛,將每一個角落都映照得如同白晝降臨。
然而這光并非灼熱刺目,而是帶著一種清冷的、令人心生無限敬畏的圣潔。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精彩內(nèi)容!
檀香的煙氣不再悠然上升,而是凝滯了一瞬,隨即像是受到召喚,向著殿頂方向匯聚盤旋。
一股無法抗拒的、源自生命本能的巨大威壓,讓殿內(nèi)所有生靈,從最年長的老僧到最懵懂的沙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