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技術援助:北境派遣十人工匠團,駐高昌三年,協(xié)助建立“高昌軍工坊”,傳授燧發(fā)槍、火藥、基礎機械制造技術;
2。
通商特權:高昌開放伊州、西州、柳中三處關隘,北境商隊享有免稅三年、優(yōu)先通行、設棧儲貨之權;
3。
地緣合作:高昌以“年租一匹良馬”之象征性價格,租借星星峽南灣九十九年,北境可建碼頭、倉庫、維修所;
4。
軍事互助:若任一方遭帝國或西突厥大規(guī)模入侵,另一方須出兵牽制,或提供軍械糧草支援;
5。
人才交流:雙方每年互派三名學徒,學習對方技藝,北境學葡萄種植與琉璃工藝,高昌學火器與機械。
——這不是盟約,而是命運的交織。
消息傳回,西域震動。龜茲王立即遣使,愿以玉石、香料換北境火器技術;于闐國提出共建商路護衛(wèi)隊;焉耆則主動開放境內驛站,供北境商隊歇腳。
而帝國京都,太子震怒,拍案而起:“高昌竟敢背我而聯(lián)賊!下令,封鎖所有西域商道,凡與北境通商者,皆以叛國論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然而,他忘了——商路一旦打開,就再也封不住了。民間商隊早已暗中結盟,繞道漠北,穿越草原,將北境的火器零件、高昌的葡萄干、西域的香料,源源不斷地輸往四方。
林燁在事后對蕭月瑤說:“他們要安全,我們要縱深。他們要技術,我們要通道。沒有誰施舍誰,是彼此成全。這才是真正的長治久安?!?/p>
阿史那魯臨行前,站在黑山坳的高臺上,望著遠處連綿的工坊與煙囪,輕聲道:“我原以為北境靠的是火炮,如今才知,靠的是人心、制度與遠見。高昌若能學得一二,何愁不興?”
談判期間,一位老陶匠主動獻上“耐火磚”配方——用本地黏土混合石英粉,高溫燒制,可承受鍋爐高溫,用于高昌工坊熔爐建設。
一名商婦提出“茶葉+鹽巴”換香料的方案:北境茶葉在西域極受歡迎,而精鹽更是硬通貨,組合出口,成本低、利潤高,還能避免直接交易火器的敏感。
甚至有牧民建議,在星星峽灘涂試種耐鹽堿的“海蓬子”,將來可作飼料,也可榨油,為未來駐軍提供補給。
這些看似微小的建議,全被納入北境對高昌的“技術援助包”。外交,不只是王公貴族的博弈,更是千萬百姓生活的延伸與智慧的結晶。
巴爾隨使團護送歸途,途中與阿史那魯并馬而行。他指著北方雪原:“我們雪狼部,世代守北境之北,獵狼驅寇,從未退讓。如今你們守西域之西,我們守漠北之北。若有一天,敵從草原南下,你們從綠洲東出,我們從雪原西擊——三面合圍,誰還能擋?”
阿史那魯大笑:“好!那便約定,未來共飲于長安城下,以葡萄美酒,祭此盟約!”
他忽然正色:“巴爾兄弟,你們的獵人,可愿教我們追蹤之術?西突厥游騎神出鬼沒,我們需要眼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