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要做的,不只是造幾架能飛的鐵鳥,是要為乾朝,撐起一片‘制空之傘’!”
話音落,堂內沒人敢出聲。
每個人都攥緊了拳頭,心里清楚——他們在做的,是前無古人的事。
會議一結束,格物院就炸了鍋。
墨衡抱著“乾鳶一號”的圖紙,沖進工坊:“加人!加資源!全力搞‘乾鳶二號’和‘巡天一號’!”
“乾鳶二號”要更大——載重提一倍,能載四到五人,還能掛輕型炸藥;
“巡天一號”要更輕——做成長條形飛艇,能飄在空中一整天,專門用來偵察敵情。
工匠們連夜畫圖紙、熔鋼鐵,工坊的燈,連著亮了三天三夜。
另一邊,“飛行學員訓練營”的選拔,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消息傳到各軍,年輕軍官們擠破了頭。
選拔標準極嚴:
身體要協(xié)調——走平衡木掉下來的,直接淘汰;
心理素質要硬——蒙眼轉十圈再答算術題,慌了神的,pass;
文化基礎要好——不認字、不懂基礎算術的,連報名資格都沒有。
最終,從陸軍、海軍里,挑出了三十個符合條件的年輕人。
訓練營設在汴梁郊外的“飛天場”。
這里專門開辟了一片空地,鋪了平整的草地,還搭了幾間木屋當宿舍。
第一天上課,李振翼抱著一摞書走進教室。
把書往桌上一放,聲音洪亮:“先別急著摸飛機!”
“你們要學的第一樣東西——空氣動力學!”
他翻開書,上面畫著復雜的線條和公式:“知道飛機為啥能飛嗎?知道遇到氣流該怎么調整嗎?這些不懂,上去就是送死!”
學員們看著滿頁的公式,臉都綠了。
可沒人敢抱怨——他們知道,能進這個訓練營,是多大的榮耀。
白天,他們在教室里啃理論;
晚上,就鉆進特制的“模擬器”——一個固定在支架上的飛機駕駛艙,里面的操縱桿、儀表盤和真飛機一模一樣。
李振翼站在旁邊,手把手教:“拉桿要慢,不然會失速!看儀表盤,高度低于百丈就要拉升!”
有學員緊張得手心冒汗,操縱桿抖個不停,李振翼就拍著他的肩:“別怕,多練幾次就熟了,我第一次飛,比你們還慌!”
除了教操控,李振翼還帶著最早參與試飛的工匠,熬了幾個通宵。
編寫了兩本書——《飛行手冊》和《空中偵察要領》。
《飛行手冊》里,記滿了起飛、降落、應對突發(fā)情況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