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海疆拓土,遠洋船隊探新途
星火港的晨光剛?cè)玖梁C?,船塢里的錘擊聲就密集得像鼓點。
三艘嶄新的“開拓級”遠洋艦船,靜靜泊在碼頭——黝黑的鍛鐵裝甲在陽光下泛著冷光,桅桿上飄著星辰旗:藍底繡著齒輪麥穗與北斗星,在晨風中獵獵作響。
這是乾朝第一支遠洋探險船隊,“探索號”“發(fā)現(xiàn)號”“希望號”,每一艘都扛著林燁親定的“星圖計劃”:向南穿南海,向東跨大洋,找未知的航路與大陸。
船塢深處,鄭滄瀾正檢查“探索號”的航海設(shè)備。
他戴著手套,指尖拂過黃銅六分儀——刻度精到分,看星星就能定緯度;旁邊的航海鐘(雛形)裝在防震木盒里,鐘擺穩(wěn)得很,每天誤差就一刻鐘;艙壁掛著大功率望遠鏡,鏡片是西域水晶磨的,十里外的船都能看清輪廓。
“這些就是咱們在海上的眼睛?!编崪鏋憣Ω裎镌簩W者周明說,“有了它們,再遠的海也不怕迷路?!?/p>
周明抱著一摞海圖,笑著點頭:“鄭將軍放心,我們還帶了《星象圖譜》和《潮汐表》,按北境天文臺的數(shù)據(jù)編的,能預測三個月的洋流方向?!?/p>
他翻開海圖,已探明的南洋航線外,往東、往南全標著“未知”,空白處畫著小問號:“這次就把這些問號,全變成實打?qū)嵉暮骄€。”
船隊籌備比想的難多了。
除了航海設(shè)備,船艙里還裝著半年的壓縮干糧——格物院的法子,把麥粉、肉脫水,泡開水就能吃;淡水用特制木桶裝,還帶了簡易海水淡化裝置;甚至塞了幾臺小型蒸汽機,能抽水還能應(yīng)急發(fā)電。
更關(guān)鍵的是隨行的人:除了船員,還有懂天文、地理、繪圖的學者,會看病的醫(yī)官,連會說南洋話的商人都帶上了。
林燁特意叮囑:“你們的任務(wù)不是征服,是探索、是交流——帶過去乾朝的鐵器、棉布、書,帶回來新的知識、資源和友誼?!?/p>
餞行宴就設(shè)在星火港碼頭邊,沒什么山珍海味,只有剛撈的魚、新烤的麥餅,還有格物院釀的果酒。
林燁親自把星辰旗遞給鄭滄瀾,旗幟一角拂過鎧甲,沉甸甸的。
“這旗代表的不是乾朝的武力,是乾朝的眼界。”海風里,林燁的聲音斷斷續(xù)續(xù)卻字字清楚,“以前先輩靠絲綢之路連西域,現(xiàn)在你們靠這三艘船,連更廣闊的海洋。讓乾朝的目光,越過海平面,看更遠的世界?!?/p>
鄭滄瀾單膝跪地,雙手接旗:“請林帥放心!末將定不辱使命,帶回來的不只是海圖,還有讓乾朝百姓過好日子的可能!”
啟航那天清晨,天還沒亮,星火港岸邊就擠滿了送行的人。
有船員的家人,有來看熱鬧的百姓,還有學務(wù)司組織的孩童——手里舉著小風車,葉片上畫著星辰旗。
第一縷陽光刺破薄霧時,鄭滄瀾站在“探索號”艦橋,高聲下令:“起錨!揚帆!”
錨鏈緩緩收,風帆在晨風中展開,三艘船依次駛出星火港?!疤剿魈枴弊咦钋?,艦艏劈浪,留一道長航跡;“發(fā)現(xiàn)號”“希望號”跟在后,隊形整整齊齊。
岸邊爆發(fā)出歡呼,孩童揮著風車,看著船隊變小,最后消失在大海的薄霧里。
船隊往南航行了半個月,還算順利。
沿著南洋航線走,常遇到乾朝商船,商人見了星辰旗就鳴笛打招呼。可過了南洋諸島,進了未知海域,麻煩就來了。
一天夜里,遇上了暴風雨。
狂風卷著數(shù)米高的浪,拍得船身亂晃,“探索號”的桅桿都快吹倒了,甲板上的繩索斷了好幾根。
鄭滄瀾親自指揮船員加固桅桿,醫(yī)官忙著救被浪打翻受傷的水手。周明守在航海鐘旁,每一刻鐘記一次時間——在海上,時間可是定經(jīng)度的關(guān)鍵,一點都不能差。
暴風雨過后,海面靜了,可船隊也偏了航線。
鄭滄瀾讓學者們看星星,用六分儀測緯度,再結(jié)合航海鐘的時間,重新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