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外交破冰,西域來客:風(fēng)起西域,盟約初成
當格物院的鍛錘聲在寒夜中不息回蕩,蒸汽機的藍圖仍在煙塵與失敗中掙扎成形之時,北境的邊界線上,一隊風(fēng)塵仆仆的駝馬緩緩穿行于雪原與戈壁的交界。他們來自遙遠的西域——高昌國。領(lǐng)頭者,是高昌王族貴胄,阿史那魯,一位目光如鷹、步履沉穩(wěn)的中年貴族。他不是來朝貢的,而是來結(jié)盟的。
他沒有前往帝國京都,沒有向天子俯首稱臣,而是徑直策馬東來,直抵黑山坳——這片被中原士大夫譏為“蠻荒絕域”的北境核心。他的到來,像一粒投入死水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也預(yù)示著北境終于撕開了帝國封鎖的鐵幕,迎來了真正的外交破冰。
議事堂內(nèi),炭火熊熊,銅壺微沸。墻壁上懸掛著林燁親繪的《天下山河總輿圖》,西域、漠北、東海盡在其中。阿史那魯立于堂中,未行跪拜之禮,而是以西域貴族最莊重的撫胸禮相迎:“林帥,久聞大名。今日得見,幸甚。”
他操著流利的官話,語調(diào)平穩(wěn)卻字字千鈞:“您的‘雷公之怒’,已在西域傳為神話。落馬坡一戰(zhàn),火器如雷,鐵騎如風(fēng),西突厥聞風(fēng)喪膽。我高昌國小民弱,夾在帝國與突厥之間,年年納貢,歲歲求安,卻始終難逃被蠶食之命。我們不求稱霸,只求活著。而您,是唯一能給我們希望的人?!?/p>
他帶來的禮物,不是金玉滿堂,而是生存的資本:
五十匹大宛良馬,皆是千里挑一的戰(zhàn)馬,筋骨強健,耐力驚人,是組建機動騎兵的基石;
十車硝石,潔白如雪,是火藥的靈魂,北境軍工廠的命脈;
六名工匠,兩名精通琉璃燒制,能造透光鏡片,或可用于林燁口中“望遠之器”;兩名擅長葡萄種植與釀酒,可豐富北境飲食結(jié)構(gòu);還有兩人,竟掌握簡易蒸餾技術(shù),能提純酒精,為未來醫(yī)藥與燃料開辟新路。
“我們不要您的施舍,”阿史那魯目光灼灼,“我們要的是技術(shù),是自保之力。燧發(fā)槍,火炮,哪怕只是基礎(chǔ)圖紙,也足以讓我們在夾縫中站穩(wěn)腳跟。”
蕭月瑤立于堂側(cè),一襲素色長裙,發(fā)髻簡潔,眼神卻如刀鋒般銳利。她早已洞悉這背后的戰(zhàn)略深意——高昌若強,則西突厥不敢輕動;北境若得西域通道,則可繞開帝國封鎖,直通中亞、波斯,甚至更遠的“大秦之地”。
“火器可以合作,”她聲音清冷而堅定,“但北境不賣成品,只輸出技術(shù)與標準。我們可以派遣工匠團,協(xié)助貴國建立軍工坊,培訓(xùn)技師,生產(chǎn)燧發(fā)槍與輕型火炮。但作為交換——”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地圖:“北境需在高昌設(shè)立常駐商站,享有最惠通商權(quán);并租借星星峽附近一處海灣,為期九十九年,作為我北境海軍未來補給與中轉(zhuǎn)之用?!?/p>
堂中一片死寂。
阿史那魯瞳孔微縮。他原以為是一場軍火交易,卻沒想到,北境要的是地緣支點,是長期布局。這已不是簡單的買賣,而是以技術(shù)為紐帶,構(gòu)建戰(zhàn)略共生體。
“港口?”他低聲道,“你們……要從海上繞過帝國?”
林燁終于開口,聲音不高,卻如雷貫耳:“帝國封鎖陸路,那我們便走海路。海洋無主,誰強誰行。而星星峽,將是北境的第一只腳,踏上西域的跳板。”
談判持續(xù)了三天三夜。
期間,蕭月瑤親自帶阿史那魯參觀格物院。他見到了那臺仍在漏氣的“鍋駝機”,見到了工匠們用海帶膠密封活塞的奇思妙想,也見到了雪狼部獵手用“火色標”判斷爐溫的原始智慧。
他震撼了。
“你們不是在造武器,”他感嘆,“你們是在重鑄文明?!?/p>
第四日清晨,霜雪未融,雙方在《北境-高昌友好通商條約》草案上按下朱印。
條約核心條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