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绷譄铧c頭,目光堅定,“從此,距離得重新定義。兵馬沒動,糧草一天就能到;政令早上發(fā),晚上就能到邊關。中原的糧能快運到北疆,北疆的鐵器能及時送到江南,各部族的牛羊能方便進中原——這才是真的江山一統(tǒng),不是靠武力壓,是靠技術把各地連起來,成真正的共同體。”
“啟明號”的成功,像顆石子扔進水塘,在乾朝掀起大波瀾。
林燁當即在承天殿開會,宣布啟動龐大的鐵路建設計劃:“以黑山坳和汴梁為兩大中心,修‘一縱兩橫’主干線——縱線從漠北邊防要塞直抵江南蘇州,橫線一條從西域高昌連到東海星火港,另一條從遼東伸到嶺南;同時修支線連各州府,讓鐵路像鋼鐵血脈,遍布乾朝每一個角落。”
工務司立馬動起來:
阿牛被任命為鐵路建設總工程師,管技術指導;
趙鐵柱的軍務司抽士兵,幫著修鐵路——士兵拿鐵鍬、鎬頭,在工地上挖路基、鋪枕木,干勁十足;
民務司管協(xié)調(diào)征地,按《均田令》給占地百姓補償,還優(yōu)先雇流民干活,管吃管住,每天還發(fā)工錢。
鐵路建設很快在乾朝各地展開:
在中原,百姓主動來鋪軌,有的還捐家里的木料當枕木;
在北疆,鮮卑部落的牧民趕牛羊,給工地送肉送奶;
在西域,高昌國派工匠來,幫著修過沙漠的鐵路段——他們知道,鐵路修到高昌,西域的香料、良馬能更快運中原,中原的鐵器、糧能更方便進西域,對雙方都好。
“啟明號”也沒閑著,除了運建設物資,還開始拉百姓。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
第一次拉百姓時,車廂里擠滿了人:有去汴梁趕考的學子,有去黑山坳探親的婦人,還有去格物院學技術的工匠。
學子看著窗外飛馳過的風景,興奮地聊新科舉的考題;
婦人懷里抱孩子,臉上滿是期待——她丈夫在黑山坳工廠做工,以前一年見一次,現(xiàn)在有鐵路,半個月就能來回。
這天,“啟明號”正跑在中原田野上,車廂里傳來一陣歡呼。
原來是老農(nóng)李大帶孫子,第一次坐火車去汴梁城——他分到的十畝田,靠新學的耕種技術,收成比以前翻一倍,這次是去汴梁賣糧,順便帶孫子看大城市。
“以前靠腳走,去汴梁得十天,現(xiàn)在坐這鐵龍,半天就到了!”李大摸孫子的頭,笑得合不攏嘴,“等鐵路修到咱們村口,爺爺帶你去黑山坳看大工廠!”
林燁站在承天殿望海臺上,看著遠處伸到天邊的鐵路,心里清楚:鐵路不只是運輸線,是乾朝的生命線、發(fā)展線。它能讓制度更快落地,讓技術更快傳播,讓民心更快凝聚。
隨著鐵路延伸,乾朝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地方,成了真連在一起的整體——中原的糧、江南的絲綢、北疆的牛羊、西域的香料、東海的海鮮,通過鐵路聚在一起,再送到各地,成了龐大的經(jīng)濟網(wǎng)。
格物院工坊里,阿牛又開始研發(fā)新蒸汽機車——這次要造更大、更快的,能拉更多貨,跑更遠;
工務司官員在地圖上規(guī)劃新鐵路線,下一步要把鐵路修到遼東,連那里的鐵礦;
民務司在鐵路沿線設新市集,方便百姓交易……
夕陽西下,“啟明號”的汽笛聲又響了,在中原大地上飄著。
鐵龍咆哮著穿過田野、村莊、城市,帶著乾朝的希望,往更寬的未來跑。
林燁知道,鐵路時代的到來,只是乾朝技術躍遷的開始——格物院的燈下,還有更多技術突破等著他們,還有更宏大的藍圖等著他們實現(xiàn)。而這一切,都將為乾朝的長治久安,打最實的基礎。
喜歡軍工帝國:從流放邊疆開始請大家收藏:()軍工帝國:從流放邊疆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