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謙帶著工匠們趕制小巧的鐵器農具——輕便的鐮刀、耐用的鋤頭,還有印著“乾朝”倆字的棉布,這些都是南洋部落最缺的東西。
“咱們這次去,不光是結盟,還得讓他們看見乾朝的誠意。”李謙跟使團成員說,“教他們種出更多糧食,打出更好的鐵器,他們才會真心跟咱們做朋友?!?/p>
學務司的印刷工坊里,滿是油墨味。
工匠們用活字印刷術飛快印《新域物產錄》,書頁上不光有薯類的圖,還寫得明明白白:“塊莖能吃,葉子能喂豬,耐貧瘠,怕積水”;鳥糞石那頁畫著“施肥前的麥田”和“施肥后的麥田”對比圖,誰都能看明白這東西多管用。
學務司司長蘇小梅親自查樣書,一個字一個圖地核對:“這書關系到明年的春耕,半點兒錯都不能有?!?/p>
同一時間,汴梁農學院的農學家們,已經收到了先送來的薯種樣本。
老農學周啟元捧著拳頭大的薯塊,手都在抖,立馬帶著學生們在試驗田劃地塊,測試不同的地、不同的澆水量,看薯種長得怎么樣。
“要是能在中原種活,咱們乾朝的糧食問題,就解決一大半了!”他一邊記數(shù)據(jù),一邊跟學生們說,眼里滿是盼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十天后,運輸艦隊從星火港出發(fā)。
五艘船揚起風帆,慢慢駛進東海,白帆在藍天下特別顯眼。
岸邊擠滿了送行的人:有負責培育薯種的農學家,有盼著糧食豐收的百姓,還有鄭滄瀾船隊的家屬,手里舉著寫著“平安”“豐收”的木牌,望著船隊越來越小,直到消失在海平面。
林燁站在星火港的望海臺上,看著遠去的船隊,心里滿是期待。
蕭月瑤走過來,遞給他一本《新域物產錄》的樣書:“第一批《物產錄》已經送到洛陽、汴梁的農站了,農夫們都盼著,不少人還主動來問,想早點種上這新薯種?!?/p>
“這只是開始。”林燁說,“新越港只是咱們在大洋上的第一個據(jù)點,以后還會有更多發(fā)現(xiàn),更多朋友?!?/p>
“工務司得快點造船,明年再組兩支探索艦隊——一支往東北去,找新的漁場和礦;一支往西南去,找更遠的大陸。乾朝的眼光,不能只盯著神州,得對著整個海洋,敢去闖未知的世界?!?/p>
蕭月瑤點頭,目光望向遠方的大海:“等運輸艦隊回來,薯種推開來,鳥糞石用起來,咱們乾朝的國力肯定能上一個新臺階。到時候,不管是管內政,還是跟外國打交道,都更有底氣了。”
此時的新越港,鄭滄瀾正帶著船員跟昆吾部的人一起修貨棧。
昆吾部首領阿木,看著乾朝工匠用鐵器工具飛快搭房子,眼里全是佩服:“你們的工具真好用,船也厲害!以后咱們就是好朋友,一起種糧食,一起做生意!”
鄭滄瀾笑著點頭,心里清楚——這只是乾朝遠洋戰(zhàn)略的第一步。
等更多艦隊來,更多資源開發(fā)出來,新越港肯定能成為乾朝連接大洋的重要紐帶,乾朝的影響力,也會跟著船的航跡,傳到更寬的海上。
夕陽西下,星火港的船塢里,又一艘“探索級”船的龍骨開始鋪。
工匠們揮著鐵錘,“叮叮當當”敲著鋼鐵,聲音跟格物院的內燃機“突突”聲混在一起,像一首曲子——這是乾朝對著海洋、向著未來的歌。
一個屬于乾朝的大航海時代,正跟著大洋捷報的余音,正式拉開了序幕。
喜歡軍工帝國:從流放邊疆開始請大家收藏:()軍工帝國:從流放邊疆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