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臉色巨變。
敢這樣評價孔圣的,趙驚鴻還是第一個。
張良卻眼前一亮,似有所悟。
“第二次,乃是十七年后了,當時孔子的兒子孔鯉都到了差不多孔子第一次和老子相見的年紀。經過這么多年的學習和沉淀,孔子已經成為了一個博學之人,也嘗遍了人間酸甜苦辣,沒有了當初的銳氣,更顯得成熟穩(wěn)重?!?/p>
“此次,孔子主張‘仁義’,他的仁義是什么?天地君親師,禮義仁智信,將仁義制度化,將仁義規(guī)定化。”
“可是,世間萬物,真是如此嗎?”
“不可否認,孔子是一個善于總結的人,他人生閱歷很多,將世間種種總結起來,然后立下規(guī)定,說:這世間便是如此。”
“可是,不管是禮義仁智信,亦或者天地君親師,古既有之?!?/p>
“人族文明在進步的途中,之所以人族會成為萬族之長,便是因為人有情?!?/p>
“情可分千萬種,父母恩情是情,傳道授業(yè)之恩是情,男女之情是情,而我等兄弟四人,有結拜之情,兄弟之情,也是情?!?/p>
“若有一天,你我不見面,不相識,僅憑書信交往,不見其人,不知其身份,僅僅是書信交往,成為好友,此也為情?!?/p>
“并非一定要已經出現的,未來還會出現各種情況,為何一定要規(guī)定其中?”
“第三次,孔子五十一歲,老子七十一歲?!?/p>
“孔子依然有些迷茫,對老子說,他研究六經,周游列國,卻沒有任何一位君主采用他的主張?!?/p>
“你們覺得,這諸國的國君,以及諸國的大臣,都是傻子嗎?聽不出來孔圣的治國之道?”
扶蘇咬著牙,勉強辯解,“因為他們不敢承認,亦或者如大哥說墨家一般,儒家思想朝前,并不適合那個戰(zhàn)亂的階段。”
“沒錯!”趙驚鴻點頭,“確實如此,孔子主張仁義,并不適合正在征戰(zhàn)的諸國。大家都在弱肉強食,單憑一張嘴,是不能服眾的。難道說,讓這些國君放棄手中的權利,重新恢復周禮,不可能的?!?/p>
“咱們就理想化一點,孔圣可以說服所有人,恢復周禮。恢復周朝制度,前提是,所有人,天下的每一個人,都心中存著至善,沒有爭權奪利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心,全都仁義。”
“那周禮自然可恢復。但,若有這種人,所謂的周天子,怕也是某些人的傀儡罷了!”
“如果大家都仁義,都向往和平,不爭權奪利,不爭強好勝,那又何必需要成立國家去管束百姓?那人人至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全是真善美了!”
“大哥你想說什么?”扶蘇額頭冷汗直冒。
趙驚鴻道:“我想說,孔圣跟你一樣,是一個比較理想主義的人。”
“但他又跟你不一樣,他的學問太深,所學的知識太深,反而束縛了自已的思想,一輩子都在鉆研儒學?!?/p>
“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將儒家發(fā)揚光大,成為如今第一大學說?!?/p>
“但是,在治國之道上,他不行。”
“甚至,我想說,他周游列國,是為何?是想要從諸國國君手中,獲得官職,最好是任職宰相。”
“怎會如此!”扶蘇急了,“孔圣非這種人也!”
趙驚鴻笑了笑,“那你覺得他是為何?若沒有這種思想,安心教徒就好了,天下皆是他的學徒,下至百姓,上至國君,皆為他儒家學徒,為何還要去說服國君?”
“這……”扶蘇無言辯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