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華殿的七日,是深宮里被遺忘的七日。
禁閉的朱門隔絕了外界一切探詢的目光,卻隔不斷殿內(nèi)日漸濃重的藥味和愈發(fā)壓抑的死寂。
宮婢白芷遵從蘇菱微的密令,顫抖著手為她記錄脈案,那纖細腕脈下的每一次跳動,都像是在和閻羅殿的判官筆做著生死競速。
初時只是心悸,仿佛有小鼓在胸腔內(nèi)亂敲;三日后,那股寒意便從心口蔓延至四肢,指尖觸物,冰冷如鐵;到了第五日,蘇菱微對著菱花鏡,親眼看著自己的嘴唇泛起一層淡淡的青紫色。
所有癥狀,都與她從冷宮禁書《毒經(jīng)·幽蘭卷》中背下的記載分毫不差。
“成了?!彼p聲對自己說,聲音嘶啞得像是被砂紙磨過。
病榻上的美人,此刻眼中沒有半分病弱的迷離,只有淬了冰的冷靜。
她支使白芷將每日熬剩的藥渣分裝三份。
第一份,用最名貴的云錦手帕包裹,小心翼翼地藏入妝匣最底層的夾層,那是她留給自己的最后一道護身符。
第二份,趁著夜色,由信得過的小太監(jiān)孫寶兒偷偷帶出宮,交予早已在宮外接應的陸明遠,他是京城最有名的杏林圣手,更是她母親生前的至交。
她需要一份來自宮外的、絕對公正的驗證。
而最后一份,也是最重要的一份,她只用了一塊最普通的素色絹布包起,隨手塞進了自己的枕頭底下。
這塊粗糙的布料硌著她的側臉,時刻提醒著她,這場豪賭,她壓上的是自己的性命,目標,則是這紫禁城里至高無上的那個人。
夜深人靜,她不眠,半倚在窗前,任由涼風吹拂著她蒼白的面頰。
趙繡娘是宮里畫技最好的畫師,此刻正屏息凝神,依著她的吩咐繪制一幅《病妃圖》。
畫中的蘇菱微形銷骨立,眉宇間卻縈繞著一股不屈的倔強。
而整幅畫的點睛之筆,在于畫角那個被“不慎”打翻的藥碗。
墨色暈染間,碗底一個模糊的“蘭”字殘印,若隱若現(xiàn),似是控訴,又似是讖言。
翌日清晨,這幅《病妃圖》便如一滴墨落入清水,悄無聲息地通過宮市里不起眼的小販,在京城的水面下迅速散開。
畫卷輾轉(zhuǎn),最終被遞到了一位盤踞在鼓樓街巷的盲婦手中。
人稱崔九娘的婦人,干枯的手指如同鷹爪,在畫上凸起的墨痕上反復摩挲,尤其是那只翻倒的藥碗。
許久,她那雙看不見的眼睛里竟透出駭人的精光,嘴角扯出一絲冷笑:“天真的人看這是藥碗,我摸到的,卻是一張吃人不吐骨頭的嘴。”
當夜,鼓樓街的孩子們便唱起了一首新詞兒,那童謠稚嫩的嗓音,卻帶著說不出的詭異凄涼:“冷宮雪未干,瓊華又斷腸。貴人飲苦水,誰問舊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