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有些人甚至直接暗戳戳地點明藩王手里的兵力多,就差明說「你這樣容易搞出來藩王造反」之類的話了。
要知道。
洪武二十五年的情況,和洪武三十一年老朱真嘎的時候情形是完全不同的,這中間隔了六年的時間,歷史上,朱元璋也給朱允炆安排籌謀了六年。
譬如收拾了馮勝、傅友德、王弼等名將,時不時就以各種名義抽到親王親衛(wèi)軍中的精銳部隊去和外族對抗、聯(lián)合備邊……等等諸多名義,變相削弱藩王手里的兵力,這也就是為什么歷史上有「朱棣造反八百兵力起家」的說法的原因。
現(xiàn)在的藩王可是個個都不可小覷的。
這一點,明眼人幾乎都看得出來,也知道今天早朝上說的這個事兒是真的不能隨隨便便亂來的。
就連淮西勛貴都有些面面相覷。
旁人不知道。
他們可沒忘記,先帝駕崩那一夜,朱允熥是如何和他們分析朝局、分析鎮(zhèn)邊藩王的危害的!
不過,淮西勛貴是群什么人?莽夫、勇猛、天不怕地不怕:鎮(zhèn)邊藩王又如何?手握重兵又如何?不行就打唄!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他們也不知道打過多少場了,還怕這場面?
甚至乎,他們反而對削藩喜聞樂見。
只要藩王能被削了,那他們所代表的那些威脅和風險也就沒有考慮的必要了,那他們還忌憚什么?——這豈不是離他們的最終目標更進一步么?
所以短暫的遲疑和懵逼過后。
淮西勛貴一個個竟然開始雙目發(fā)亮,一個個戰(zhàn)意都騰起來了:“陛下要削藩,削唄!有什么事兒,咱給陛下在前面頂著!”
“就是,咱也是許久沒有活動過拳腳了!”
“……”
在場的淮西勛貴各自交換著目光,氣勢洶洶地道。
而見到朝堂上還是支持、或是勸諫的各種聲音。
最早表示附議的三個人,劉三吾、詹徽、傅友文三人,卻是后知后覺有些發(fā)慌:
「完了!陛下這都還沒說起秦王、晉王謀逆的事兒,只說了一句削藩,我就這么著急忙慌地跟著附議了!本來這些日子朝野上下就議論紛紛,說是我們三個人利用陛下掌控大明,這一波操作下來,豈不是更要懷疑我們了?」
劉三吾是發(fā)自本心的一時沖動,不過詹徽和傅友文兩個人……純粹是被劉三吾給帶跑偏了。
一時之間,三人都有些心虛地各自懊惱起來……
喜歡大明:朱元璋假死,我選擇登基!請大家收藏:()大明:朱元璋假死,我選擇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