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香港演藝工作人員片酬畸高,主要是指那些賣座導演和當紅影星。
比如王經(jīng)導演的片子經(jīng)常熱賣,他拿到導演片酬不僅高,而且往往擁有票房分成;又比如劉德樺雖然在香港名氣不是最大,但他在臺灣卻紅得發(fā)紫,所以他現(xiàn)在的片酬拿到了800萬,直追周閏發(fā)、周星池等人,甚至超過了許貫文、許貫杰兄弟。
至于那些二三流的導演和演員,雖然收入也比以前明顯增多,但那是因為港片繁榮的原因,這些人拿的片酬還是比較合理的。
臺灣片商抱怨香港演藝人員片酬太高抬升制片廠成本,但他們其實自己也有責任,因為港星的片酬就是這幫家伙給哄抬起來的,現(xiàn)在想收卻收不住了。
在另外一個時空,雙方程。這個章程不是強制性的,而是給制片方和投資人做參考,堅決抵制那種靠明星片約騙投資的導演。在座各位大都有家有業(yè),那些導演可以趁著港片繁榮撈一票就走人,但你我卻是有制片公司、有院線公司的,把整個市場玩壞以后,最后損失最大的是誰?是你,也是我,是我們大家!”
這下輪到香港的制片商們沉思了,康劍飛的話確實發(fā)人深省,甚至他們以前自己也考慮過這種問題。
就算沒有康劍飛出現(xiàn),1993年港片糟糕的票房現(xiàn)狀,也讓一大批香港從業(yè)人員警醒。他們紛紛上書港英政府,要求港府增設一個電影局,以官方力量來規(guī)范混亂的香港電影行業(yè),但直到九七回歸,港英政府都沒有正面回應過此事,他們才不管香港電影的死活。
康劍飛繼續(xù)說道:“明星的片酬是壓不了的,某某明星我們給他定500萬的片酬,他真會老老實實地聽話?你真按照這500萬的標準去請,結果另一家公司出600萬的價,你說他會答應給誰演戲?”
說到這里,康劍飛又語氣一轉,“當然,今年港片的本埠票房和海外票房,什么情況大家也看見了。三個字,那就是‘不景氣’,票房低靡壓一下演員片酬這也很合理,這跟票房興旺時提高演員片酬是一個道理。我們東方娛樂經(jīng)紀公司,會盡快與香港演藝人協(xié)會進行協(xié)商,制定一個演員片酬參考價目表出來。但這只是權作參考,并不會強制執(zhí)行,也沒人能強迫明星必須按照哪個價來接戲?!?/p>
聽到康劍飛終于松口,臺灣八大片商那邊也輕松了許多,他們都知道這種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能弄出一個港星片酬參考價目表就很難得了,以后請演員壓片酬至少也有一個依據(jù)。
最后抽傭發(fā)行的問題,也沒能談出個讓雙方都滿意的結果,最后只能是各憑意愿合作。既然有些香港制片商不愿抽傭發(fā)行,那行,人家夢工廠和嘉禾愿意,咱們以后不買你的片子,專買這兩家公司的,片源不夠大不了放老片子撐場面。
別以為臺灣片商干不出來這種事,在另一個時空,雙方第二輪談判談崩以后,他們整整半年的時間沒有買過港片,許多臺灣電影院不得不反復放映老片來應付。最后香港的制片公司實在撐不住了,半年時間倒閉一大片,臺灣的片商和院商同樣損失慘重,雙方迫不得已又坐到一起進行第三輪協(xié)商。
但經(jīng)過那半年抵制港片的風潮,香港電影業(yè)損失慘重,倒閉了將近一半的制片公司和影院,后來雖然港臺雙方把事情協(xié)商解決,但港片卻從此走向衰落。
好在有康劍飛的干預,這次大家沒有直接談崩,雖然仍舊有問題需要解決,但在主要問題上卻都做出了應有的妥協(xié)。
談判到最后,臺灣片商和香港的制片商達成和解,并決定把這種談判建立起長效機制,規(guī)定:“港臺有關組織每月召開一次會議,就電影投資、制作、發(fā)行等問題交流意見”,達成“有關電影商業(yè)上的評估必須具備數(shù)據(jù),不合理這需作出適當調整”等多項協(xié)議。
這次會議一共誕生了三個相關機構,即:
【港臺電影合約協(xié)調小組】,負責清理、協(xié)調港臺雙方電影投資方面的舊合約,這只是一個臨時機構;
【香港演藝工作人員合理片酬評估小組】,負責制定香港導演、演員的片酬參考價目;
【港臺電影合作交流協(xié)調發(fā)展委員會】,負責定期召開會議,協(xié)調雙方矛盾、共商發(fā)展大計。同時,必須加入這個委員會的制片公司,才有資格往臺灣賣片。會員每年都要繳納一筆會費,用以維持委員會的正常運轉,并且委員會有義務撥款給【香港演藝工作人員合理片酬評估小組】,將這個小組設為長期有效機構。
這次會議注定被寫入香港電影史冊,甚至是華語電影史冊,后來因召開地點被稱為“將軍澳協(xié)定”,又因會議召開時間而稱為“四二一協(xié)定”。
康劍飛不想做什么香港電影的救世主,但他的出現(xiàn),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港片的衰落,至少香港電影不像另一個時空里死得那么慘。
同時,不管承認與否,香港的各大制片公司,都在康劍飛的影響之下,加強了電影制片流程的規(guī)范,至少沒幾個敢不看劇本只看明星就砸錢的。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