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崇禎十四年的“太子題”出現(xiàn),大明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上,仿佛踏上了一艘飛剪船,在速度上遙遙領先同時代的普通船舶。
特別是地球引力的發(fā)現(xiàn),像是打開了人類認識地球的大門,諸多有識之士開始重新認知研究地球。
每年皇宮中流傳出的“太子題”、“天子題”,以及巨額獎勵,激發(fā)著全民對科學的執(zhí)著,同時,也指引了人類對地球和科學探索的方向。
大明的科學家們,逐漸發(fā)現(xiàn)電的各種特質及應用。
但是幾千年來,人們只是觀察了雷電等自然現(xiàn)象,并不了解電的本質,好在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
早在古羅馬時期,有個醫(yī)生腦洞大開,建議患有像痛風或頭疼一類病痛的病人,去觸摸電鰩,企圖依靠強力的電擊治愈患者的疾病。
這是最早的電療思想,也是人類對電使用的最早探索。
近一點的,就是萬歷時期,英國“電學之父”吉爾伯特撰寫了回傳給北京的電報,得知了清廷賠款求和的情資。
“好小子,干的不錯!”
朱慈烺再度重重拍了下晉王的肩膀,露出了老父親的笑容。
此時朱皇帝滿心自豪,仿佛是自己發(fā)明了這個偉大的創(chuàng)造!
事實證明,他以諸皇子興趣為主的皇室教育模式,是成功的!
老二漢王朱和墿尚武,喜歡打仗了,朱慈烺將其外放征伐中亞了。
老三齊王朱和岱尚文,喜歡修書和收藏,朱慈烺讓他滿世界的搜集經(jīng)史子集,命其著手成立一個包羅萬象、世界上規(guī)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
老四晉王朱和墘崇尚科學,年紀輕輕的就跟電干上了,搞出了電報這種先進的玩意。
老五秦王朱和坤,和他二哥一樣尚武,于軍中歷練,還沒什么成就。
老六西王和老七東王是混血兒,常年缺乏父愛,教育上稍顯落后,興趣駁雜,不過二人也很努力的追趕父兄,沒有想過一輩子當咸魚。
諸皇子,都是從小因興趣而激發(fā)了學習動力。
當一個人的興趣和工作結合在一起時,那是非??膳碌摹?/p>
天武三十年五月,朱慈烺諭令禮部成立大明電報總局,并在各省各大城市設置電報局,各衙門逐漸改用電報收發(fā)發(fā)文。
同時,朝廷批準民間使用官辦電報,只要到官辦電報局付款,便能拍發(fā)電報到遠方的另一個城市,收費按距離及電報字數(shù)計算。
當另一端的電報局收到電報以后,會有專人把印好的電報派送到目的地。
當然,朝廷衙門擁有著電報專線,與民用分開。
按照朱慈烺的計劃,三年內,漢地諸省各城完成電報網(wǎng)的鋪設,五年內,漠北、西域、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完成大中城市的鋪設。
陸地電報線鋪設很簡單,難的是海底電纜,將臺灣、東瀛、南洋等海外之地與本土大陸連接起來。
為了保證效益,朱慈烺特旨允許民間商辦電報局,官督商辦,招股集資。
有利益,商人們才有動力,別說是到臺灣和日本的海底電纜,說不定他們能橫跨南海,甚至搞一條橫跨太平洋的越洋電纜,連接遠東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