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武軍遼陽城外三十里扎下營盤,清軍堅守遼陽,雙方開始了又一輪對峙,尋找戰(zhàn)機,同時朱慈烺將孫傳庭和秦兵從西平堡調了過來。
戰(zhàn)爭是政治的延續(xù),雖然滿清必須要滅,但朱慈烺很講究路數(shù),不會一味的往上剛,白白損耗天武軍。
后金政權在改成大清前,曾經(jīng)有過三次遷都,努爾哈赤最初是定都費阿拉城。
費阿拉城在哪呢?在建州的一個山溝里,也就是個土城寨,最初的八旗軍并非以騎射為主,而是以漁獵為生,打仗都是下馬沖鋒的,因為戰(zhàn)馬比人金貴,萬一傷著了罪過就大了。
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自立為汗,建立后金政權并遷都赫圖阿拉。
赫圖阿拉城在哪呢?還在山溝里,距離費阿拉城也就幾里遠,算是處于大山中的黃金地段吧,周圍有好幾條岔路口,便于女真各部落之間聯(lián)系。
萬歷四十七年,薩爾滸大戰(zhàn),大明戰(zhàn)敗,開始轉攻為守。
天啟元年,努爾哈赤席卷遼沈,攻克沈陽和遼陽,從赫圖阿拉遷都遼陽,在遼陽太子河邊興建東京城。
努爾哈赤建都遼陽后,心中很不安,因為八旗軍在攻打遼陽時,對漢人采取了十分殘酷的手段,女真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激化的很厲害,當?shù)匕傩战?jīng)常抄家伙組織武裝暴動。
數(shù)年間,八旗軍一直忙于鎮(zhèn)壓漢人的反抗,明軍也時不時的來干上一波,努爾哈赤在遼陽活得很累,于是請了算命先生算了一番。
算命的老半仙說沈陽的風水好,由渾河和天柱山結合在一起,有相交理氣的山之龍脈、水之龍脈,是塊少有的風水寶地,有利于建立王業(yè)。
聽說沈陽有龍脈,努爾哈赤當即拍板,不顧群臣反對,于天啟五年又從遼陽遷都沈陽,剛修好的東京城也不要了。
努爾哈赤折騰了十年,一共換了四個都城,說白了就是酋長作風,搶到哪住在哪,沒有問鼎天下的決心。
他的兒子皇太極政治上比他高明多了,學習漢文化、任用漢臣、重用漢將,完善制度,加強中央集權,發(fā)展生產(chǎn),增強兵力。
大金的名聲臭了就改國號為大清,改沈陽為盛京,死皮賴臉拉攏遼東漢將,削弱大明實力,實行滿漢一體,雖然這政策是忽悠人的,但起碼喊出來了,也頗為吸引漢奸。
這一波波的操作,遠比努爾哈赤高明的多,如果不是皇太極繼承了汗位,難以想象,靠屠殺漢民維持統(tǒng)治的滿清能發(fā)展成什么鬼樣子。
遼陽城中,皇太極正在商議著如何對付朱慈烺。
鑲黃旗旗主拜音圖道:“皇上,我們的兵力仍有不少,收縮防線退守遼陽之事,還需從長計議啊!”
皇太極搖了搖頭道:“野戰(zhàn)我們不如天武軍,太過冒險,遼陽城堅,收攏大軍防守,少說能拖住明軍數(shù)月,這樣做穩(wěn)妥一些?!?/p>
皇太極這般布置,是下了很大的決心,遼陽城有眾多火炮,明軍的火炮優(yōu)勢難以發(fā)揮,只要戰(zhàn)事拖的久,明軍后勤不繼,自然會奔潰。
再者,皇太極心中已經(jīng)下好了一盤大棋,只能時機到來,翻盤指日可待。
內大臣遏必隆道:“皇上,奴才聽說天武軍編成一首歌謠,行軍之時人人歡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