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他看的沒錯,朱慈烺就是在針對他尼德蘭!
尼德蘭是當今世界上海軍實力最強的國家,英國其次,如果大明非要選擇一個盟友的話,只能選擇英國。
因為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主要在印度,跟目前的大明沒有任何的沖突。
相反,尼德蘭因當初臺灣之戰(zhàn),與大明早生嫌隙,且他們占據著呂宋以南的南洋廣大海域。
可以說,尼德蘭是繼西班牙之后,大明在南洋戰(zhàn)略的下一個絆腳石,有著巨大的利益沖突!
再者,目前尼德蘭的海軍力量太強了,大明要是幫他們干掉崛起的英國海軍,豈不是更加助長了其實力?
十七世紀的海上霸主是尼德蘭,英國海軍雖然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以及戰(zhàn)勝過尼德蘭海軍,但還是遠遠沒有達到大英帝國的標準。
英國在十八世紀中期的七年戰(zhàn)爭結束后(大概在朱慈烺百歲之時),從法國手里奪取整個加拿大,才標志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
直到十九世紀初,英國擊敗了拿破侖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后,才成為世界大哥,主導國際事務長達一百多年。
大明靠著鐵腕外交,兵不血刃的拿下馬六甲海峽一半的控制權,更加的加速了南洋戰(zhàn)略部署。
明軍拿下坤甸將毫不費勁,唯一費事的就后面的治理,婆羅洲的宗教更加復雜。
最終,尼德蘭總督安東尼灰溜溜的離開了呂宋,乘船返回巴達維亞。
第二天,葡萄牙總督也離開了,只剩下英國東印度公司總督威德爾,他要留下為大明皇帝踐行。
班師回朝的前一天晚上,威德爾拜會了定王朱慈炯,他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向大明表達出了強烈的謝意,并談了幾莊貿易上的生意。
離開后,朱慈炯的桌案上放著一箱黃金,這是威德爾臨走前放下的。
現在,輪到他給大明送禮了,希望朱慈炯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多多關照。
天武九年十月初一,朱慈烺御駕回朝,明軍艦隊揚帆渡海北歸。
與艦隊一同回去的還有西班牙駐呂宋總督薩爾克多等一干沒被處決的戰(zhàn)犯俘虜。
皇帝御駕親征一趟,回去肯定要帶些俘虜炫一下,空手回去多不好??!興國礦區(qū)還等著收人呢!
經過大概半個月的航線,艦隊經過臺灣、浙江等地補給后,一路抵達南京城外的長江邊。
呂宋戰(zhàn)事的勝利早已傳回南京,朝廷特意安排了一場又一場頗為高調的宣傳活動。
除了少部分酸儒與女子對這些‘化外之地’以及蠻夷們興趣平平,余者廣大民眾的關注度很高。
當薩爾克多等一干西班牙俘虜被押解到神策門大街上時,京城百姓紛紛聚集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