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平原上的一處小鄉(xiāng)村。
下午四時,吳周昭武皇帝吳三桂,和他的孫子吳世璠被遠東軍包圍在這里。
自天武三十年臘月二十四遠東軍討逆北征開始,歷經(jīng)兩年的北美戰(zhàn)事終于要落幕了!
兩年來,遠東軍從大舉推進、橫掃四方,到遭受英、法、西三國殖民聯(lián)軍背后插刀,險些被團滅,再到破局制勝,一步步走的太難了,不比西征的明軍輕松一絲。
吳周、遠東軍、歐洲殖民軍,三方勢力在北美大陸角逐征戰(zhàn),如同晚清時的滿清、太平天國、西方列強局面。
戰(zhàn)爭之初,殖民軍對吳三桂和徐明武的態(tài)度,表面中立,但各懷鬼胎。
洋人玩的頗為陰險,明周雙方血戰(zhàn),哪邊強了,他們就襲擊哪邊,以此討價還價,坐收漁翁之利。
他們很明白,大明和吳三桂屬于血仇,絕對不會聯(lián)合起來的,特別是那位大明駙馬爺,近乎偏執(zhí)的堅持,不愿與主動議和的吳三桂妥協(xié)。
因此,歐洲殖民軍才肆無忌憚的搞,拼命削弱雙方的實力。
可沒承想,這樣徹底惹毛了徐明武,總督大人聽取贊畫長秦鈺的建議,采用降軍打外敵的策略,一度扭轉(zhuǎn)了局面。
遠東軍推行“起義金”制度后,大量吳周軍隊倒戈,人數(shù)超過十萬人,這部分軍隊給遠東軍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徐明武既想用他們,又怕他們臨戰(zhàn)再次倒戈,或者人多壓制不住,因此一直處于用與不用之間,指揮系統(tǒng)十分混亂,這讓一些投降的吳周將領(lǐng)心里很不得勁,大有想法。
秦鈺的計策,可謂是一舉三得,既解決了遠東軍對降兵的猜忌,又能讓投降的將領(lǐng)們放開手腳的打。
打洋人嘛,那是種族之戰(zhàn)!
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大量消耗降軍的實力,開源節(jié)流。
遠東軍和降軍各打各的,十來萬降軍人馬一鼓作氣去懟一兩萬人的歐洲三國殖民聯(lián)軍,不要太簡單,直接是懟到了墻上,一路把他們趕了回去!
順道的,這些原本善于搶掠的二韃子,還有附庸的印第安兵,毫不客氣的將白皮們經(jīng)營百年的殖民地搶了個精光!
其中,英國人損失極為慘重,幾大殖民地被霸占,大量的種植園和奴隸易了主。
憤怒的查理二世不斷從英格蘭本土派兵增援,卻如同葫蘆娃救爺爺,一個接一個的送。
沒了歐洲殖民軍威脅,遠東軍北征伐周的戰(zhàn)事變得簡單多了。
天武三十二年中旬,大明駙馬都尉、遠東省總督、三軍統(tǒng)帥徐明武,命安遼侯朱大能、定遠平賊將軍秦時月、高大上等三路進軍東都,逼近吳周國都。
吳三桂急令夏國相、馬寶等將移阻,拼死抵抗,又命太子吳應(yīng)熊堅守海防,以防明軍艦隊臨海炮轟東都城。
吳周的艦隊是撿了原大東國東洋艦隊的殘部,規(guī)模小的可憐,又沒有吳英那樣出色的海軍戰(zhàn)將指揮,哪里是遠東艦隊的對手,處處挨打。
吳應(yīng)熊在海上漂了三個月,漂的頭昏眼花,勉強維持到九月,便丟棄艦隊沖圍而逃。
太子爺一跑,吳周海上門戶大開,東都城置于大明遠東艦隊的炮口下,吳軍軍心進一步渙散,愈發(fā)不可收拾。
九月十日,徐明武下令展開總攻,遠東軍蜂擁渡江,千帆競發(fā),漫江而來,遂成破竹之勢,吳軍全線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