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奶奶知道自家兒子星期六要去他對象家,她呀大清早就起來,捉了一只雞,裝了十幾個雞蛋,又去街上買十幾斤肉,一條魚,將東西用袋子裝好,再放進裝有糯米的大籃子里,封個大紅包,再蓋上毛巾。
周哥拗不過老娘,什么都不說,按老母親說的辦,吃了早飯,開了妹夫家的那輛有棚的電三車,帶著禮物,晃悠著出發(fā)。
蒙嫂以要回家看女兒和婆婆為由,周末也不去做臨工,她在回家的那條路的岔路口等,等到周哥到了,她坐進車里。
周哥開著車上了天然泥路。
泥路坑坑洼洼,這里一個坑,哪里一個坑,有時顛得車子能蹦起老高,那種“砰砰嘭嘭”的聲響,就像唱的“車里放著一個盆,盆里有個瓶,砰砰砰,不是盆碰了瓶,還是瓶碰了盆”。
周哥的技術(shù)是挺不錯的,奈何平臺不好啊,他也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那顆心跟車子顛波聲一樣,砰砰砰,跳得特別的有力。
天然泥路,顛波是不可避免的,蒙嫂騎自行車來回一次也常顛得腰酸背疼,往往需要休息一晚才能緩過神。
她是當事人,自然不會小心眼的以為周哥故意輾坑,再說眼睛也不是擺設(shè),看看就知道了,路面大坑連小坑,有些地方避無可避。
九稻鄉(xiāng)是房縣最偏僻的一個鄉(xiāng),屬于山區(qū),而蒙嫂婆家住的地方就更加山了,以前的小路只能容人或牛馬來往。
后來山里有木材,為了運木材挖出了一條能容拖拉機來往的路,這才有了現(xiàn)在的一條天然泥路。
拖拉機上坡爬山是超厲害的,天然泥路有很多陡坡,對于拖拉機難度不大,對于電三輪來說相當于普通人面對去z省的那條天路一樣的艱險。
因而,有時上陡坡開不上去,蒙嫂充當人力纖夫在后頭推車,連開帶推的把車子給推得爬上坡。
兩人合作愉快。
蒙嫂家距鄉(xiāng)街約有二十五里路,周哥開著車以過五關(guān)斬六將的勇氣,輾過了數(shù)不清的坑,爬過n多的坡,淌過十幾條溪澗,歷盡千辛萬苦和心驚膽顫,耗時二個多鐘終于抵達目的。
蒙嫂家的村子在半山腰,村子坐落的地方相對而言勉強算得上平坦,開了梯田,有些梯田是旱地。
村子很小,不到二十戶人家。
村子里的房子大部分還是泥坯房,只有幾戶人家在有了天然泥路后用拖拉機從九稻鄉(xiāng)拉磚修建了磚房。
忽略交通要素,僅論環(huán)境,那是個仿佛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唯能從電線桿和塑料用品看出它并沒有完全與現(xiàn)代文明脫軌。
稻子紅薯高梁等莊稼已收,田里地里除了種有蘿卜和冬豆,青菜,基本空閑了,不用再盯著放牧牛羊,村民家的牛羊在田里地里、荒野里自由自在的找草吃。
村民養(yǎng)的雞,活動范圍很寬,有時能跑一二里遠,很容易被當成野雞。
年青人都出去謀生,留守的是老人與少量孩子,孩子要么是還沒讀書的那種小小孩,要么就是讀初中高中可以住校的那類。
小村距有小學(xué)學(xué)校的村委有十七八里路,村里的孩子到了上小學(xué)的年齡,要么被父母帶去打工的地方讀書,要么被送去了親戚家寄養(yǎng),讓小孩子們讀書。
村子里人少,顯得很寧靜,誰家的狗叫幾聲,誰家的雞鴨“咯咯嘎嘎”的回應(yīng),滿滿的鄉(xiāng)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