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對望著,想要從對方的眼睛中看出些什么,可惜誰也沒有看明白對方。贏廣濟(jì)道:“你說的地方,我已經(jīng)派人去看了,一月之后就會有消息,等我一月?!?/p>
“行!”
昨日的長史府,今日變成蘇家。大門口立起的旗桿證明這里住的人身份很不一般。左邊的金烏旗證明這戶人家有人是朝中大夫,右邊的飛彪旗證明這戶人家有人離將軍只有一步之遙。在大漢朝門閥制度非常嚴(yán)格,一個家族有誰是什么地位,幾乎到了貼在門口張榜公布的地步。三國時期的袁家,總是將四世三公掛在嘴邊,就是這個道理。
蘇任得了官,事情卻沒有變的更多。沙坪工地和船塢、碼頭有主父偃打理,江淮的事情有崔久明看著,就連留在會稽的百姓,也有趙聞小心翼翼的安撫,絕不會出任何亂子。這是民,再說說兵。會稽都尉韓說幾乎成了蘇任的跟班,因?yàn)榇耸虏铧c(diǎn)氣的嚴(yán)助吐血。吳郡太守在公孫賀的威壓下,還是將郡兵交出大半。有這兩只軍兵在手,會稽就不會翻天。
會稽不會翻天,江淮卻出了漏子。江淮之地多是九江和衡山國的地方,雖然被崔久明買了,卻是兩國國王的封地。就在崔久明按照蘇任所言,準(zhǔn)備在購買的土地上修城,聚民,做一方土皇帝的時候。衡山王和九江王不約而同的宣布,要將崔久明購買的數(shù)千頃土地圈為兵營。
人家倒也沒強(qiáng)求,你出多少錢買的,我依然給你多少錢,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們走人,這地方不允許越人居住,更不會讓崔久明建城建鎮(zhèn)。
面對官家的無禮,作為商人的崔久明根本頂不住,托關(guān)系、找人、送錢,什么招都想了,卻沒有任何效果。找的人打哈哈,送錢沒人收,折騰了天,得到的消息是,一月之內(nèi)搬走,不允許一人留在兩國境內(nèi)。
崔久明焦頭爛額,無奈之下只能來找蘇任想辦法:“你說說,這事怎么先前一點(diǎn)風(fēng)聲都沒有,突然決定,立刻就來要地,擺明了不讓我們在此開荒安置越人?!?/p>
蘇任點(diǎn)點(diǎn)頭:“這次你說對了,衡山王和九江王一起干說是巧合沒人相信?!?/p>
“只可惜了那么一片土地,沒了地幾萬越人無處安置,更不要說建城養(yǎng)民的事情,要不讓陛下下旨,看他們還有什么話說?!?/p>
蘇任搖搖頭:“那塊地方是衡山王和九江王的封地,陛下也沒有辦法,不是還有一月嗎?先弄清楚再說,衡山王劉賜這個人很有意思,他沒這個膽子,必定有人在后撐腰,大不了我親自去一趟六安,看看他劉賜想干什么?”
“好好好,你出馬絕對沒問題,那咱們現(xiàn)在……?”
“該干什么干什么,別管他,若再找你,你就往我這里推,劉賜膽小,絕不敢出兵?!?/p>
崔久明長長出了口氣:“那就好,咱們在江淮投了那么多錢,決不能就這么打了水漂?!?/p>
“哈哈哈,還是心疼錢!”
崔久明嘿嘿笑了兩聲:“你不是說錢能通神嗎?既然如此,有誰不喜歡錢的?”
打發(fā)了崔久明,蘇任讓黃十三去找阿巽,讓阿巽打探一下劉賜為什么突然這般強(qiáng)硬,非但不給李當(dāng)戶一兵一卒,還要借故收了崔久明的地。按照蘇任的猜測,這里面肯定有淮南王的影子,只是不知道淮南王給了劉賜什么好處,讓劉賜如此賣命。
在等待阿巽消息的幾天,蘇任將這件事告訴了皇帝,只是告訴,沒有要求劉徹干預(yù)。劉賜必定是衡山王,在朝廷法度上來說,諸侯國的封地朝廷無權(quán)干涉,劉賜為衡山王,是景帝封的,就算要撤,也得有正當(dāng)理由,僅憑這一點(diǎn),弄不好會激起諸侯王的反叛,大漢到了目前這局勢,決不能出現(xiàn)大動蕩。
三天后,阿巽有了回報,出乎蘇任意料,這一次站在劉賜身后的人不是淮南王,而是中大夫韓嫣。
“你是說,韓嫣千里迢迢跑來了衡山國?”
阿巽點(diǎn)點(diǎn)頭:“正是,小人打聽到,韓嫣本要去淮南國,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改變計劃,去了衡山國,衡山王就是聽了韓嫣的話,才拉攏九江王一起討要崔掌柜所購買的土地?!?/p>
“韓嫣!”蘇任念了念這兩個字,眼睛在眼眶里轉(zhuǎn)了兩圈,對黃十三道:“準(zhǔn)備一下,明日咱們就去衡山國。”
韓嫣非常高興,正與劉賜對飲。兩人一見如故,說起韓嫣的先祖韓王信,劉賜極具恭維之言。韓王信,也叫韓信,為了區(qū)別名將韓信,史書中多寫為韓王信。韓王信乃韓國貴族,年少時隨張良進(jìn)入關(guān)中追隨劉邦,韓國被諸侯聯(lián)軍占領(lǐng)后,做韓國太尉,后來項羽分封天下,韓王信封為韓王。
韓嫣是韓王信的孫子,和韓王信一樣,長相俊美,善于言談。劉邦平定天下后,韓王信因勾結(jié)匈奴被劉邦率兵滅掉韓國,韓嫣被帶回長安。其實(shí)韓王信一生碌碌無為,無非占了韓國貴族的光,要不然也不可能讓他做韓王。史書中給他加個王字與韓信區(qū)別,也能說明韓王信不及草莽出身的韓信萬一。
韓嫣端起酒杯,遙敬劉賜:“大王若能讓蘇任栽個跟頭,在下保證日后館陶公主和皇后會多多補(bǔ)償,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