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小弟你還真懂點,這樣吧,褒貶是買主,你要是誠心要,說個價,合適我就讓給你!”
攤主見羅旭是真行家,直接改了口吻。
“說個價?”
羅旭則白了他一眼:“我怕弄一手尿騷味兒,那個……旁邊的石膏觀音像多少錢?”
說著,羅旭指向了獨臂媽祖。
他故意說了觀音像,而不是媽祖像,目的也是為了探探貨主的底。
觀音像和媽祖像的外形區(qū)別蠻大,但若是不了解的門外漢,很容易都看成觀音像。
觀音身著白衣,手拿楊柳玉凈瓶,開臉主要突顯慈悲,寓意救苦救難。
而媽祖則不同,頭戴冕旒、身著霞帔,手中拿著的是如意,意在突顯威嚴(yán)。
再加上這佛像用的釉是淺絳彩,行家一眼便可以看出。
所謂淺絳彩,是清末才創(chuàng)出的一種新釉上彩品種,從同治年間一直發(fā)展到民國,稱得上民國最高檔彩釉品種之一。
淺絳二字,本就是結(jié)合國畫風(fēng)格,以淡赭、花青兩種顏色為主旋律,加水綠、草綠、淡藍(lán)和紫色,在600°到700°之間燒成的低溫彩釉,其特點便是猶如水墨畫一般,鮮活、靈動且素雅!
羅旭現(xiàn)在這么一問,若貨主直接回答了價格,那說明他還真是個門外漢。
那樣,就有機(jī)會撿到漏!
畢竟這么多佛像里,就一個是真的,不排除是意外摻進(jìn)來的,貨主也不知道。
“嘛玩意兒?石膏?你可別逗了,剛才我還以為你是行家呢,敢情嘛也不懂,這是瓷的!”
如羅旭所料,攤主果然不知道。
他并沒有糾結(jié)是觀音還是媽祖,而是針對材質(zhì)糾正自己的錯誤。
那就好辦了!
“瓷的有嘛用?我們家茅坑還是瓷的呢!”
羅旭一臉不在乎地說道:“你就說多少錢得了!”
一聽這話,藍(lán)菲幾人不禁捂嘴一笑,這家伙……嘴還夠損的。
攤主琢磨了一會兒,道:“這個你給兩千,別看斷了啊,東西也是老的!”
羅旭能想到,這攤主肯定說自己賣的都是老的,但兩千……是漏!
這彩、這品相,轉(zhuǎn)手就賺。
他在拍賣網(wǎng)站上曾見過類似年份、彩釉的觀音像,拍賣價達(dá)到了十七萬。
而就題材來講,媽祖像留下的更少一些,或許……價格也會更高。
想到這,他揚(yáng)起一個巴掌:“五百,出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