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元霸一丈二的身高,四百斤左右的體重,再加上一對各重一百八十斤的擂鼓甕金錘,普通的戰(zhàn)馬別說馱著他趕路,只怕騎上去就會被壓趴下。
但在李世民從金陵撤退之時,在茫茫大海上遇上了一個無名島嶼,唐軍臨時駐扎,竟然在島上發(fā)現(xiàn)了一匹神駿的野馬,被李元霸降服之后收為坐騎。
此馬從腳底到頭部高達一丈四,體重一千五百斤,身長一丈二,四肢粗壯,身體矯健有力,能夠負重兩千斤,奔走如飛,既能長途跋涉又能瞬間沖刺,端的是世間罕見的良駒寶馬。
因為此馬渾身雪白,只有頭部一簇火紅的鬃毛,在夜間奔跑的時候頭頂這簇火紅的鬃毛就像一盞燈籠一般在夜間飛行,因此被李世民賜名“千里一盞燈”。自此之后追隨李元霸馳騁沙場,威震四方。
唐軍的突然出現(xiàn)使得戰(zhàn)場的局勢錯綜復雜起來,本來五萬匈奴騎兵與三萬鮮卑騎兵已經(jīng)把羅成率領(lǐng)的白馬義從以及冉閔的一萬五千援軍困在中央,按照正常局勢發(fā)展下去,即便公孫瓚再次出城救援,也難以挽回被被困人馬全軍覆沒的局面。
所以拖雷與慕容恪絕對不允許唐軍來攪局,拖雷立即派人向哲別下令:“命哲別率部向前阻截唐軍,絕對不能讓他們破壞了局勢!”
哲別得到命令之后唿哨一聲,引領(lǐng)將近萬余騎調(diào)頭向東攔截唐軍,高聲大喝:“我大元鐵騎正與公孫瓚交鋒,不干爾等之事,休要多管閑事,免得自討苦吃!”
“嘿……這狗東西竟然敢跟本王如此說話?”
沖在最前面的李元霸勃然大怒,手中一對擂鼓甕金錘猛地撞擊在一塊,發(fā)出一聲震耳欲聾的金鐵交鳴之聲,就要沖上去大開殺戒。
負責帶隊的李光弼急忙阻攔,策馬向前勸諫道:“王爺暫息雷霆之怒,都督是讓我們來截住鮮卑軍的退路,掩護陳子云、李嗣業(yè)攻占漁陽,咱們就繞到一旁作壁上觀好了,暫時不要和元軍發(fā)生正面沖突?!?/p>
李元霸一臉怒氣,不依不饒:“不行,這幫蠻夷對本王不敬!”
李光弼搖頭苦笑,這位西府趙王除了對大唐皇帝言聽計從之外,也就大都督李績能使喚他。讓自己帶在身邊真是讓人頭痛,固然能夠保證所向披靡,但也必須小心翼翼的哄著他,稍有個不順心這位趙王就會亂來,破壞了既定計劃。
“二王爺……大都督有吩咐,咱們的任務(wù)是堵住鮮卑軍的退路,保證陳子云與李嗣業(yè)拿下漁陽,你可不能亂來。”李光弼一邊苦勸李元霸,一邊下令隊伍向北移動,守住鮮卑軍撤退的道路,給慕容家來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都督大還是王爺大?”李元霸雙眉豎起,一雙眼睛瞪的像牛眼,怒視李光弼。
李光弼一陣膽寒,陪笑道:“當然是王爺你大,你是我大唐皇帝的兄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那不就得了?既然本王比都督大,我為何要聽李績的話?”李元霸很認真的和李光弼講道理,“別以為我沒讀過書就容易騙,我又不是傻子!”
“是是是……誰敢說王爺你是傻子!”李光弼苦笑不得,連連點頭稱是。
李元霸大錘一擺:“既然你們不愿意打,那就在后面看本王的厲害!”
看到李元霸雙眼殺氣騰騰,仿佛一頭擇人而噬的猛獸,李光弼知道已經(jīng)沒法阻攔,只好改弦易轍:“王爺,你想打也行,但必須先打漢人。”
“為什么要打漢人?朝我吼叫的明明是相貌丑陋的蠻夷!”李元霸并不買李光弼的帳。
李光弼耐心的勸導:“因為漢人有句話叫做落井下石,而現(xiàn)在漢人正處在下風,我軍與匈奴、鮮卑聯(lián)手可以一鼓作氣的把漢人消滅,削弱與我們作對的力量!”
李元霸冷哼一聲:“本王偏不,打落在下風的隊伍怎么能夠顯示本王的厲害?本王要打就打勝者,你再啰啰嗦嗦小心本王把你一塊打了!”
話音未落,李元霸催馬向前,揮舞著手中一雙水缸般的擂鼓甕金錘朝哲別的軍隊殺了過去:“呔,你們這幫相貌丑陋的歪瓜裂棗,竟敢對本王不敬,快來我的錘下領(lǐng)死!”
與此同時,遠在金陵的劉辯再次收到了系統(tǒng)提示:“李元霸怒氣滿格,火力全開,武力+12,擂鼓甕金錘+1,千里一盞燈+1,當前武力飆升至123!”
“放箭,長得高大就了不起么?我就不信射不死你!”
面對著來勢洶洶的李元霸,哲別并沒有退宿畏懼,大刀一揮,朝身邊的匈奴騎兵高聲下令放箭。
隨著哲別一聲令下,萬余名匈奴騎兵朝李元霸亂箭齊發(fā),遮天蔽日的箭雨猶如飛蝗一般從天而降,將李元霸籠罩在雨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