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紡織機械工廠的時候,他們趁著人家午休的時間,淺淺展示了一把中國工人能夠手動掄出原子·彈的實力。
沒有現(xiàn)成的拉伸桿,
沒關系,工人老大哥現(xiàn)場表演鉗工與焊工的功底。
原本日方的陪同人員只是在旁邊看著,
臉上掛著禮貌的微笑。
等到中國工人一系列操作完畢,
再普通不過的藤條箱麻溜兒化身為拉桿箱,在葉菁菁的手上轉來轉去。
在場的日本人都瞪大了眼睛,
還有年輕的日本工人拍起手來,沖西津紡織廠的焊工豎起了大拇指,
嘰里呱啦地說了一通。
王老師幫忙翻譯。
原來那日本小哥是佩服中國工人的技術,想向他請教操作技巧。
雙方言語不通,依然不妨礙他們連比帶劃地說得熱鬧。
田副書記與有榮焉,
樂呵呵地在旁邊看著。
這一上午的參觀啊,
對年近花甲的老同志沖擊實在是大。
人家日本的工廠,用的是計算機控制。
像清花、梳棉、精梳、粗紗、細紗的檢測,
人家完全不靠眼睛當尺,一臺計算機用上去,檢測的又精準又迅速。
人家一件紗的用工都在一個人以下了。
他們西津紡織廠呢?哎喲,不提也罷。
一上午的參觀,如果不是葉菁菁在旁邊不時提出專業(yè)問題,她又了解計算機的話,他們這個紡織廠考察團集體鵪鶉,簡直成了劉姥姥進大觀園,
要頭戴紅花,哄人家正宗的老祖宗開心了。
現(xiàn)在,通過制作拉桿式旅行箱,
好歹也在日本同行面前,展現(xiàn)出了她們中國工人深厚的底子。
難怪這個小葉同志這么積極地要求在日本人的工場里頭,來做所謂的拉桿式旅行箱了。
原來她是在創(chuàng)造機會,給同志們表現(xiàn)自己。
田副書記想到這里,目光轉向葉菁菁,微微在心里點了點頭。
然后他又開始遺憾,這個小葉好像要學的是化學專業(yè),不然研究生畢業(yè)以后回廠里直接當個干部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