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試驗。你知道放在什么條件下烘嗎?”
“要建烘房,長四米高三米寬兩米,磚頭砌墻,水泥粉刷,下面是爐灶?!?/p>
葉菁菁要了紙筆,按照她殘存的記憶,畫了大概的模樣。
具體爐灶的尺寸,還有門在哪邊開啊,她是真的不記得了。
能記得四乘三乘二,還是因為二三四數(shù)字正好連著。
屋里的電燈亮了,小云就著昏黃的燈仔細看示意圖,也不氣餒:“那我們自己試著看?!?/p>
伊藤洋子聽不懂他們說話,一直好奇地盯著他們的表情看。
等葉菁菁告訴她,這還不確定訂單的情況下,這里的農(nóng)民就已經(jīng)開始做準備生產(chǎn),甚至愿意為此反復實驗。
伊藤洋子震驚了,一種說不清楚的責任感,莫名其妙地就壓在了她心上。
她覺得自己有義務促成這件事,否則有點對不起端上桌的熱氣騰騰的雞蛋面條。
說實在的,伊藤洋子從小到大都是食不厭精,燴不厭細。
這樣的粗瓷大碗,這樣簡陋的農(nóng)家廚房燒出來的湯面,完全不符合她的審美和飲食習慣。
但大概是因為坐了這么長時間的拖拉機,她又跟著走了這么久的路,她也餓了,居然干光了一碗面條。
放下筷子的時候,她自己都震驚了,她什么時候胃口這么好了?
正常情況下,她一天的食量加在一起,都不會超過半碗面。
但誰也沒覺得她吃的多,因為這年頭就不流行小鳥胃,更別說什么寶寶碗了。
趙光明跟著蹭了一頓晚飯,自覺過意不去,主動熱心詢問:“哎,你們那個工藝品,需要人設計嗎?”
他的大學專業(yè)就是工藝美術,將來不出意外也是走這個路線。
葉菁菁眼前一亮,興沖沖地問他:“那你們學校有沒有對日本美術比較了解,最好是有所研究的老師?”
趙光明茫然:“我不知道啊,你找老師干什么?”
“請人家當美術顧問唄?!比~菁菁正色道,“既然我們要做外貿(mào)生意,那肯定得了解人家的審美傾向啊。對癥下藥,才能有市場?!?/p>
薛琴拼命點頭:“對對對,就是要對癥下藥。哎呦,你是不知道,人家那市場上的東西多的嘞,想買什么就有什么,根本就不怕買不到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