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俊此前往返蜀山間時,還曾途徑,但都只是遠遠望一眼,未曾上山。
現(xiàn)下,青山綠水間,被戰(zhàn)火覆蓋。
實打?qū)嵉膽?zhàn)火。
仙流山外圍有江水繞流而過。
此刻就在水面上,有幾個儒家學子并排而立,齊聲詠誦:
“魚龍吐火焰,往往出波間。故為相恐怖,倏忽千萬端?!?/p>
于是便有一道又一道烈火,自江面上升騰而起,仿佛一條條火龍,難以計數(shù),萬千交織,從四面八方此起彼伏一起沖向仙流山。
正是儒家詠誦一脈的手段。
仙流山上,天師府弟子分作兩隊。
一隊人,齊齊撐起防御用的靈符,以靈符光輝抵擋對手的攻擊。
另一隊人,則沖下山來,拉近雙方距離,攻擊那些河面上的林族子弟。
不過,山下林族子弟除了修行詠誦一脈外,還有修行經(jīng)學者。
這時劍氣森森,上前擋住那些天師府傳人。
他們遠近兩個批次,形成配合,壓住天師府弟子的反攻。
雷俊遠遠望見,挑了挑眉梢。
世家大族,修持儒家道統(tǒng),但五姓七望各家,不論家族傳承還是子弟選擇,或有側(cè)重,但都不單一。
于是大規(guī)模與外界開戰(zhàn)時,往往就能有修持不同道統(tǒng)的弟子相互配合。
從這方面來講,單獨修行道家符箓派傳承的天師府弟子,單對單還好說,多對多就略微有點吃虧。
好在符箓派修士相對全能,適應力不錯。
修持不同本命法術的天師府弟子之間,也能形成不同特點的相互配合作戰(zhàn)。
只是儒家詠誦一脈和神射一脈的攻擊距離都更遠,就讓場面上顯得天師府弟子有些被壓制。
雷俊有個習慣。
哪怕平時趕路,很多時候都會為自己加持風雷符中的“夜風”。
一方面提速,一方面讓自身更隱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