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以后認識了人到底不一樣了,胤礽已經(jīng)知道了該找什么樣的人來做事,像養(yǎng)生這種規(guī)勸,太醫(yī)院最高官陳院使說的話汗阿瑪一定會聽的。
歸途之中沒什么可干的,胤礽就整理自己的日記本,將此前遇上的事都盡可能詳細地寫了進去,或是與分散了四天的胤禔湊在一起,聽陳夢球講故事。
等隊伍浩浩蕩蕩地回到了京城,胤礽與胤禔都被康熙安排上了事務(wù)。
胤禔被安排去了督察院,沒有實質(zhì)性的官職,讓他負責督查各地軍糧的運輸情況與戶部軍餉落實。
全程都有自己親族的官員帶著,目地也是為了去學(xué)習(xí),到督察院做事,反而比他在上書房學(xué)習(xí)要輕松一些。
胤禔從小就性格外向,與人打交道時一點都不慫,加之官員們皆暗捧著他,有關(guān)監(jiān)管軍隊后勤示意的活兒上手的很快。
倒是胤礽,天天到汗阿瑪御書房報道,見可憐的汗阿瑪被堆積在書房前的如山奏本淹沒,勉強拿起了康熙分派給他批閱的一些奏章,去為帝王分擔一些不那么緊要的奏折。
底下官員南懷仁幫大清改良火炮有功,建議給南懷仁升官做獎勵,升的還是工部官職,讓他可以繼續(xù)為大清做貢獻。
胤礽看看擬旨的官員署名是王熙,抬頭問康熙,果真該批閱準字。
下一個,“琉球國尚貞請求歸順大清,做大清國屬臣,納貢比往日更多了一倍”,臣擬旨,應(yīng)派遣使者前去宣讀皇上圣旨,封尚貞為王,以視大清對屬國的關(guān)愛。
“汗阿瑪,這個也批閱準奏對嗎?”
康熙嗯了一聲,頭也不抬:“這些事兒朝臣都擬定過了,你自己斟酌就行,出了問題也會有人上奏提醒,盡管放手去做。”
除去披紅準奏以外,還可以批閱“準奏,但減少獎勵”,“準奏,但加大力度”等意思,康熙全交給了胤礽自己拿捏。
有了康熙這話,胤礽膽子更大了幾分。
下一本奏,總河督靳輔與河口大臣將伊同上奏,獻《河防芻議》及《兩河治略》二書,乃布政使崔維雅所著(1)。此二書利于大清治河,臣請奏將此二書收入藏書閣,升布政使崔維雅官職,做治河書目以供時人參閱。
胤礽披紅:要供治河臣子參考,收入藏書閣,小范圍流通實在不夠,至少需刊印萬余冊,供有心學(xué)習(xí)治河之人購買詳讀。戶部出錢問崔維雅購買“版權(quán)”,此書日后收歸國有,靠獻書升官,實為不妥,不如平調(diào)崔維雅前去治河,若有成效,則可靠政績升官,方能令人信服。
胤礽又解釋了一下“版權(quán)”是什么,提出了由于民間盛行著書,書目流通渠道多且不好管理,不如成立監(jiān)管的衙門,專門管理報紙、書籍出版等事物。就連戲臺上的戲曲,也有人因為排錯而喪命,如果成立這一監(jiān)管衙門,在戲曲問世前監(jiān)管并進行批準、不批準,也能減少民間許多人因設(shè)計敏感話題導(dǎo)致眾多無辜者喪命。
而衙門應(yīng)當對于能夠?qū)?,不能夠?qū)懙臅秶迅媸廊耍绱丝蓽p少無知者犯罪。
康熙處理奏折之余瞥了一眼正在認真批閱的胤礽,點了點頭還挺滿意,殊不知胤礽奮筆疾書,在那奏本上提出兩點建議:1、為治國出書籍,做出貢獻的臣子雖無實際政績,卻功在千秋,成立名譽貢獻獎,可予金錢與名譽的獎勵。這些都應(yīng)該由臣子來定,而非帝王賞賜,獎項涉及金額,當按照其影響分貢獻等級,等級越高則獎勵越多。
2、國家重視水利、治河、農(nóng)桑等建設(shè),各地方官都有不同的治理心得,并非所有人都像崔維雅那般有心會將其心得記錄成書,此時就需要有人能夠采訪各地,記錄詳實,將各地治理心得整理成冊,供地方官之間交流。興治國之事,利于大清未來發(fā)展。
下一奏本,是納蘭性德上奏的,有關(guān)請奏成立文報的事。
胤礽眼睛一亮,忙將這事兒告訴了康熙,還問他:“可以批準嗎?兒臣可喜歡容若的詩詞了,這事兒如果是容若來做,一定不會出錯的?!?/p>
康熙并不當回事,隨口道:“可,文人名士間詩詞交流倒也有意思,準吧!”他還附和了一句“朕亦喜愛容若的詩詞?!?/p>
胤礽開心地晃晃腳,用朱筆批閱:準奏。
順便還加了一句:由納蘭性德負責此事。
【咦,大朋友寥寥數(shù)筆,好像將官員們的工作量從一倍,變成了十倍呢?】
胤礽:汗阿瑪說孤如果寫錯了會有臣子上奏改正的。孤就提議而已,沒事噠!
【可是,您用的是朱筆御批……】
臣子們真的不會將這當做帝王的意思,畢恭畢敬去實施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