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海又將下屬們叫來,其中顧八代、多奇、席爾達等皆與胤礽熟悉。
胤礽正式在儀制清吏司中待了下來,他花了約七天的時間,將儀制清吏司掌握的事務(wù)大致了解了個遍。
經(jīng)他的了解,時下人們想要出一本書的成本非常高,高昂的成本不在于墨水與紙張,而是在于請匠人雕刻文字。大清許多匠人仍然在用傳統(tǒng)的雕版印刷,也有用泥活字印刷,而元朝時候的木活字印刷也流傳至今,多種印刷方式并存,其中雕版印刷成本最高,適合印一些畫。
胤礽向薩海提了一嘴:“怎么沒有想到將偏旁部首與另一側(cè)字拆開呢?若是以偏旁部首來算,豈不是耗費更少,成本更低?”
薩海:“……”
太子殿下說的極對,為什么之前沒有想到呢?這事兒應(yīng)該稟告皇上,下達印鑄司,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兒!
內(nèi)心一番活動后,薩海眼前一黑,為自己即將多出來的工作量感到絕望,他甚至有一些想哭?
除去帝王下令命官員修書以外,來自民間的書籍無法廣泛流通,以至于出現(xiàn)許多孤本,最大的原因就是出書成本高昂。比起請人匠人雕刻印刷,若要少量出書,請個秀才抄錄反而還便宜。
而除去廣泛流通在外的古代經(jīng)籍,民間文人們想要獲得更豐富的書唯有到處走動,購買。
越是家族有錢,勢力廣泛的人家中書越多,民間也出了許多私人藏書家。
在朝廷中,藏書分為宮廷藏書與官府藏書兩種,將各地的藏書都搜集起來,進行品鑒,留下好書,去除差書。
若是一個人想要出書,需要有大量的錢財,或家中有余財,或有富商支持。
各地的書籍雜亂無章,而類似于《明史》案的大事,不是因為這出書的人花的錢太多以至于造成范圍太廣引起人注意,就是因為有人告發(fā)才導致慘案發(fā)生。
不過,民間的印書坊也有不少,就是都是私營性質(zhì),沒有進行統(tǒng)一管理。
胤礽此前提出來管理天下書籍,給書籍出版編號一事被丟給了禮部來做。
自從唐宋以來,官府管理書籍的是秘書監(jiān)及館閣,但是印刷發(fā)行又歸禮部來管,朝會上為了這事兒開吵起來過。
秘書監(jiān)及館閣說他們只負責收藏官府藏書,而印刷刊印發(fā)行朝廷書籍是禮部的事兒。
禮部又說他們只管過刊印發(fā)行,從沒管過天下書籍,這事兒應(yīng)該是秘書監(jiān)與館閣之事。
最終還是康熙拍板決定,此事交給禮部來管,因為秘書監(jiān)及館閣里養(yǎng)的全都是清閑官職,用來安置名士大儒,拉攏漢臣用的。相比起來,還是禮部更能干一些。
于是禮部新成立的管理書籍部門,就給安置在了儀制清吏司,為此還特意開辟出來了一塊地方,放置各地書籍,進行審核,現(xiàn)編編號。
這樣龐大的工程,光審核那些私人出書就快眼睛都審瞎了。
從京城到地方,各地層層往下審核,將全國的書籍授予編號,進行管理,這些龐大的工程,恐怕近些年都做不完。
薩海道:“皇上下令,之前有的書籍加快審核,沒有出版編號的不得繼續(xù)刊印,還未刊印發(fā)行的書籍,日后都需要遞于各地新成立的廣書司進行審核,最終由廣總書司批準授予編號?!?/p>
說這些的時候,薩海深深嘆氣:“剛開始收到這些活的時候,禮部官吏們都叫苦連篇?!?/p>
胤礽感覺到后背毛毛的,尤其是看到這群官吏們被書海給淹沒,心虛地想摸自己鼻子。
“禮部人手確實不足,孤覺得,新成立的廣總書司算是個新部門,不能將原先的官員們頂上來,還需要另設(shè)官職添加人手,納入新人才是?!?/p>
薩海目光幽深:還算這位殿下有些良心。
“微臣已經(jīng)上奏內(nèi)閣,而奏書只批閱二字,‘已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