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過后,氣溫說不定哪天就斷崖式的變冷,所以在變天之前,得趕緊把冬日的衣服張羅出來。
秋語若原本想每人先買一套成衣,是的,每人一套,因為不止她自己沒有冬日的衣服,云澈他們姐弟妹仨也沒有。
因為以前每到換季的時候,他們過季的衣服,大部分都會被他們母親送給夫家和娘家的侄子侄女了。
反倒是蘇云廷,因為和那兩家的孩子年齡差的大一些,所以他的衣服剩下的最多。
秋語若要買成衣的決定遭到了二妹的反對。
蘇靜姝灶上的手藝不行,針線活卻是不錯的,不就是一家人的衣服么,去年她就已經(jīng)能獨自裁制衣服了,自己能做衣服,為什么還要多花錢買成衣。
既然二妹能做,秋語若就不再費錢去鎮(zhèn)上買。
先在相熟的人家買了他們自家織的粗布,又買了棉花,全家除了蘇云廷,家里每人先做兩身粗布棉衣,自己多做一套深秋的衣服,大家以后平日里就穿粗布衣服就行。
蘇靜姝在家?guī)е妹谜疹櫢绺?,操持著家?wù)還負(fù)責(zé)做衣服,秋語若就帶著蘇云澈,從早到晚的在村口小食攤里。
秋收過后,外嫁女有回娘家的習(xí)俗,所以秋語若做的各種糕點賣的快了起來。
高油高糖的糕點價位高,除了過路喝茶的會買,附近村里的人買的就很少。
本地人買的最多的是發(fā)糕,鎮(zhèn)上一個發(fā)糕三文錢,兩個五文,秋語若做的發(fā)糕比鎮(zhèn)上的稍微大了點,價位和鎮(zhèn)上一樣,給蘇家莊的人按兩文錢一個。
所以秋收過后,小食攤的發(fā)糕賣的最快,其次就是肉醬,然后才是價位高的糕點。
秋忙過后的天里,每天收攤回家裝錢的盒子都是滿滿的。
小食攤開業(yè)短短一個多月,秋語若投進(jìn)去的十兩銀子就回本了!
不過這么好的收益最多再維持兩天,現(xiàn)在的氣溫早上已經(jīng)要穿薄棉襖,天冷出門的少了,小食攤每日的銷售額別說兩千多文,每天能有五百文,生意就算不錯了。
所以現(xiàn)在秋語若面臨兩個抉擇。
一是用回本的這十兩銀子帶著蘇云廷去縣里看病,第二就是先不看病,存著錢以備冬日不時之需。
秋語若正為銀子的花用糾結(jié)著,蘇云澈告訴她家里的地租也該收了。
秋語若聽到地租,心里又活泛起來。
十畝地的地租,吃用一年是不夠,但是吃用一冬還是沒問題的,就算小食攤冬日掙不來錢,也不怕餓肚子了!
說到地租,秋語若自然的就想起朝廷對秀才的免稅特權(quán)。
秀才家里免徭役,還能免八十畝地稅收的特權(quán)。
自家現(xiàn)在只剩十畝地了,蘇云廷名下另外七十畝地的免稅名額,被誰用了呢。
其實不用問也知道被誰給用了。
秋語若從云澈那里確定了自己的猜測,晚上就悄悄的跟蘇云廷說起了自己的計劃。
蘇云廷聽完,在意識中忍不住想笑,秋老頭的作用她是一點也不浪費!
第二天,秋語若做了足夠銷售兩天的糕點和肉醬,因為明天她要回娘家。
這兩天糕點賣的好,秋語若不想耽擱出攤,又擔(dān)心蘇云澈一個人照看不過來,請了順才嬸子給幫一天的忙,又去定了村里接出行活的騾車。
第二天早早的出了攤,熬上骨湯和好面,這才拿上足量的發(fā)糕,還有兩斤貴重糕點和兩罐子肉醬,坐上騾車還拐去了一趟鎮(zhèn)上,買了酒和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