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簡單且簡陋的計劃,古代的官吏應該能執(zhí)行的吧?
被李善長和徐達這么一解析,他才知道自己又想當然了。
他太高估這個時代行政系統(tǒng)的能力了。
不是個人的能力,是行政系統(tǒng)的能力。
這個年代的行政系統(tǒng),就只有兩個職能,安民和收稅。
架構也完全是為這兩個任務而設。
這樣的行政體系,如何低估它的能力都不為過。
就拿基建來說。
前世每一個地方政府,都在不遺余力的修橋鋪路、建設水利設施,搞各種基建。
大家見的太多了,下意識的認為這是官僚的基本素質。
甚至有人會認為,這是為了方便貪錢什么的。
然而,這些公共設施是否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我們都是受益者。
事實上,這是我國的行政體系要求他們這么做的。
全世界不敢說只有我們會這么要求官吏,但大部分國家的行政系統(tǒng),都沒有這方面的要求。
歷史上確實出現過不少有作為的官吏,修橋鋪路,建設水利設施等等。
但這些成績是官吏個人能力的體現,不是行政系統(tǒng)對他們的要求。
這其中的區(qū)別是非常大的。
行政系統(tǒng)要求他們去做,所有的官僚都會去做,會變成普遍行為。
就比如前世的大規(guī)模基建。
行政系統(tǒng)沒有這方面的要求,愿意這么做的官僚鳳毛麟角。
培訓官僚的系統(tǒng),也不會教他們這些東西。
不要求他們這么做,也不教他們這些東西,他們又怎么會去做?
翻一翻歷史書就知道,幾千年歷史,愿意在基建上下功夫的官吏有幾個?
正因為少,一旦有人這么做了才會被歷史記錄下來,被后人贊頌。
至此陳景恪才明白,自己的這份計劃,對古代的行政系統(tǒng)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