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中期的朝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三大案殺的血流成河,然后群臣就成了啞巴。
倒也不是完全沒人敢提意見,可是提意見的人往往沒有好下場。
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沒有人敢對朝政諫言。
老朱的政策有問題,大家也都裝作沒看見。
若不是陳景恪橫空出世,大明在那種漏洞百出的制度下,會變成什么樣子簡直不敢想。
朱標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親身經(jīng)歷了這十幾年的朝局變化,對這一點的感悟非常深。
朱雄英還是太年輕,對陳景恪出現(xiàn)之前的情況了解不深。
他只看到了朱元璋加陳景恪的組合下,大明蒸蒸日上快速發(fā)展,以至于習慣了激進。
朱標自然很了解兒子的情況,對此他也很無奈。
現(xiàn)在的朝堂氛圍其實非常難得,群臣雖然保守,但對于真正摸得著看得見的新政,還是肯給予支持的。
就算心里反對,只要朝堂通過之后,大多數(shù)人也會捏著鼻子去推行。
只是他們的能力有限,很多時候不知道該怎么去做。
比起北宋范仲淹和王安石面對的局面,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這也是他能容忍這些人在朝堂的真正原因。
可是朱雄英并不了解這一點,所以才會對保守派的態(tài)度極度不滿。
不過還好,陳景恪是比較務(wù)實的,否則他真的要擔心大明的未來了。
想到這里,朱標嘆道:“你啊……試想如果沒有景恪,你會懂這么多東西嗎?”
說完他就轉(zhuǎn)身離去,留下滿臉不服的朱雄英。
群臣依然在反對特區(qū)計劃,朱標還是什么都沒有說。
就連李善長等人都保持了沉默,就好似無事發(fā)生一樣。
他們的反常行為,讓一部分人警覺,變得小心翼翼起來。
大家開始猜測,莫非皇帝有別的后手不成?
然后朱標的后手就真的來了,第二項變革公布。
這項變革引起的震動,遠遠超過了特區(qū)計劃,甚至可以說兩者產(chǎn)生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