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知道往何處去尋找答案。
這比直接告訴他答案,都讓他高興。
“景恪,我知道自己的路在哪了?”
陳景恪很是驚訝,問道:“路在何方?”
方孝孺帶著興奮的語氣說道:“唯物觀,我要在唯物觀的思想下,重新詮釋儒家思想?!?/p>
唯物觀?陳景恪愣了一下。
意料之外的答案,但又在情理之中。
“這條路可不好走,僅僅是讓大家接受唯物觀,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p>
方孝孺說道:“是不好走,但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
“古人早就有類似的思想,如荀子就有‘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之言。”
“南朝范縝更是提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類似的思想很多,只要邏輯圓潤(rùn)自洽,其實(shí)世人都能接受?!?/p>
“儒家的包容性是非常強(qiáng)的,也正是在它的調(diào)和下,佛道兩家才能相互融合,相互依存。”
“儒家能同時(shí)接受,形存神存和宇宙即吾心?!?/p>
“所以,我覺得難的不是讓大家接受唯物觀,而是如何讓程朱門徒接受唯物觀下形成的新儒學(xué)。”
陳景恪沉吟片刻,說道:“你說的確實(shí)有道理,但我覺得這種包容性,并非儒家所獨(dú)有?!?/p>
“而是華夏文明本身的特性?!?/p>
“因?yàn)槿A夏文明,本就是吸收融合了諸多文明所形成的?!?/p>
“這種包容性,是融入到我們骨子里的?!?/p>
所以信奉的宗教都是多神教。
所以我們逢神便拜。
所以我們才能誕生,百家爭(zhēng)鳴這樣的大世。
所以我們古人可以說,‘渾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而不用擔(dān)心被火燒死。
可以信仰法家、道家、佛家……也不會(huì)被視為異端。
哪怕你去宣揚(yáng)自己的學(xué)問,也不會(huì)有人視你如仇寇。
最多就是孤立你,讓你沒有辦法出仕做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