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是我家扶持的
看著屋內(nèi)亂作一團的眾人,許柴佬心中非常的失望。
大明禁海之初他們也確實力挽狂瀾,組建了商人互助會。
又和李首領(lǐng)那邊達成默契,讓南洋的明人得以立足。
那時許柴佬心中對這群家主充滿了敬佩。
可是近兩年,面對土人的挑釁,他們暴露出了致命的缺陷。
軟弱。
最開始的時候,只有零星的部落試探性找麻煩。
大多數(shù)土人部落,還是很忌憚明人身份的。
如果那時候就狠狠的還擊,表現(xiàn)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態(tài)度。
以那些土人欺軟怕硬的德性,還敢蹬鼻子上臉?
忍氣吞聲換來的是變本加厲,大多數(shù)部落都認為他們好欺負,想要上來踩一腳。
現(xiàn)在再想反抗,對抗的就不是一兩個部落,而是整個土人群體。
許柴佬親眼目睹了這個變化過程,對這些家主從崇敬變成失望,再到現(xiàn)在甚至有點鄙夷。
他曾經(jīng)游說過各家主,希望他們強硬一點。
換來了一個評價:沖動。
就連父親許光憲都不理解他,幾次勸說他退一步海闊天空。
他很清楚,自己羽翼未豐,還沒有資格和這些話事人叫板。
于是就一改作風,一切以和為貴。
果不其然,很快就成了年輕一輩的佼佼者,深受各家贊揚。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心中的那一簇火苗從未熄滅,反而因為壓抑變得更加暴烈。
只是缺少一個爆發(fā)的契機。
現(xiàn)在,這個契機來了。
大明開海,他一定要趁此機會做點什么。
那支艦隊隨時都有可能到來,時間緊迫,他已經(jīng)懶得看這些人打嘴仗了。
因為他知道,以這些人的德性,再商量一百年也不會有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