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他都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
陳景恪提的建議不是沒用,而是他看的太遠我們無法理解。
只要沒有害處,照做就可以了。
不就是記錄土人的風土人情嗎,那就記唄。
就是派遣幾個官吏的事情,不值什么的。
下午,照例給徐妙錦上了一節(jié)課,一天的班就混完了。
下班之后回到家中,屁股還沒坐穩(wěn),就有人送來拜帖。
本來他很少私下見客的,但看到拜帖以及拜訪人的姓名,就產(chǎn)生了興趣。
“岑信通、許柴佬,他們兩個來拜訪我做什么?”
“拿的還是杜同禮的名帖,他們是怎么認識的?”
傳說中的大人物
時間線往回拉。
大明使節(jié)團攻打呂宋的時候,岑信通和許柴佬可沒閑著。
他們利用事先組建好的情報渠道,為大軍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信息。
為了防止各部落聯(lián)合起來反抗,他們還利用對各部落的了解,釋放種種消息。
什么你們部落被攻打,是因為某某部落出賣。
什么某某部落和你們有仇,為了報仇他們已經(jīng)向大明投誠,準備一起來打你們。
如果只是口頭謠言,或許還不會有這么大的作用。
關鍵是,他們確實抓了很多土人青壯編入先鋒營。
說是先鋒,其實就是炮灰。
連兵甲都不給,就讓他們拿著木棍石頭,去攻打別的土人部落。
被攻打的部落,可分不清他們是自愿還是被迫。
再加上流言四起,想不懷疑都難。
于是原本就很松散的聯(lián)盟,徹底分崩離析,再也無法組織起大規(guī)模反抗。
明軍往往只需要少量兵力,就能輕易打敗數(shù)十倍于己的土人軍隊。
可以說,使節(jié)團能如此順利拿下呂宋,兩人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