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從他給自己定的年號‘建章’,就可以看得出來。
正是因為明白這一點,所以從真正開始監(jiān)國掌權那一天開始,他就在往這方面努力。
朱元璋時期效率確實高,然而后果是朝堂變成了一言堂。
很多部門只會聽命辦事,沒有自己的主見。
說白了,沒有皇帝的命令,中樞就不知道該干啥了。
這是不利于長遠發(fā)展的。
最夸張的是,中樞官吏缺員達到了三分之一還多。
這絕不是一個健康的中樞該有的狀態(tài)。
中樞都尚且如此,就更遑論地方了。
所以,一切都要從重塑中樞做起。
經過三年的努力,終于初步完成了計劃。
中樞各部門的人員配置齊全,有了自己的主見。
即便沒有上面的命令,他們也可以按照各自的職能,各司其職維持國家的運轉。
而內閣擴權之后,整個中樞的運轉機制終于徹底成型。
現(xiàn)在,奏疏由內閣初步處理并給出意見,然后遞交給他做最后的處理。
如果他同意內閣的意見,直接用紅筆寫上同意,然后蓋上印璽就可以了。
如果不同意內閣的意見,那就將自己的意見寫出來,再蓋上印璽。
處理好的奏疏,重新送回內閣,由內閣學士復核并執(zhí)行。
如果他想偷懶,甚至可以讓別人幫忙批紅,他只需要蓋章就行了。
這就確保了,將來就算某個皇帝不務正業(yè),國家也能照常運轉。
當然,朱標是個勤政的皇帝,自然不會偷懶,將批紅權交給別人……吧?
不會個鬼啊。
朱雄英拿著紅筆,一邊在奏疏上寫字,一邊咬牙切齒的看著對面悠哉悠哉喝茶的親爹。
誰是皇帝,咱們家到底是誰皇帝?
朱標似乎感受到了他的怨念,皺眉呵斥道:
“左顧右盼的像什么樣子?批改奏疏要用心,大明三京一十五省可都在你筆上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