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為了天下萬民,那不過是忽悠人的口號罷了。
什么與子同袍?什么與子同仇?
扯淡吧。
然而現(xiàn)在,他們終于知道了這首詩的真正含義。
不是為了實現(xiàn)某個人的野望,也不是為了某個小群體的利益,而是為了整個族群的生存而戰(zhàn)。
也只有站在整個族群的高度,大家才會同仇敵愾。
這才是秦風·無衣。
這一刻,即便是最保守的人,都放下了心中的顧慮。
出兵。
目標,南洋。
這個鍋必須要有人背
在皇帝下達罪己詔,并下旨南洋水師征討不臣之后,關(guān)于此事的討論依然沒有停歇。
大家討論的積極性反而更加的高漲。
只要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關(guān)于華夏族群的討論。
讀書人,尤其是有志于仕途的讀書人,對這個話題更是熱衷。
畢竟明年就是科舉,用腳底板想都知道,明年的考題大概率和此事有關(guān)。
現(xiàn)在討論研究這個問題,明年科舉就能占大便宜。
大明周報一半的版面都留給了相關(guān)文章,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秦風·無衣》也成了時下最熱門的詩歌。
軍隊要求人人都會唱,平時集合都要求大家集體大合唱。
讀書人也動不動就將其掛在嘴邊。
秦樓楚館的娼妓,也緊跟潮流,將其改編成了各種小調(diào)進行演唱。
以前逛青樓,大家喜歡聽十八摸,現(xiàn)在必聽秦風。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p>
走在路上,聽著街頭孩童用稚嫩的聲音唱著秦風·無衣,陳景恪由衷的感到開心。
前世評價一首歌火不火,去大街上走一走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