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就是科舉了吧?”
朱雄英說道:“對,這次科舉會進行擴招。進士科招錄五百人,算科五百,刑名科兩百?!?/p>
常規(guī)科舉,每屆錄取三百人。
這次總共要錄取一千兩百人,整整增加了三倍。
尤其是算科,這些年錄取名額一次比一次多。
最初是每屆五十人,現在變成了五百。
剛開始文官集團意見非常大,沒少反對此事,不過全都被老朱無視了。
等到五年計劃實施,再加上大搞基建,情況就變了。
傳統(tǒng)的文官集團終于感受到了,來自于于會計方面的壓力。
五年計劃要求量化管理,這玩意兒靠傳統(tǒng)賬房先生是做不到的。
只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算學培訓的人,才能勝任。
目前能培訓此類人才的,只有國子監(jiān)和陳景恪組建的算學圈子。
每年畢業(yè)人數,只有不足千人。
大明這么大的國家,這么人就是杯水車薪。
沒有會計就搞不了數據化,搞不了數據化所有的工作都開展不下去。
最怕的是自己不貪,但因為不懂財政,被下面的人給裹挾了。
有些人倒是很喜歡混亂的賬目,渾水才好摸魚嗎。
然而錦衣衛(wèi)、監(jiān)察御史、欽差,四處出擊搞檢查。
更恐怖的還是朱元璋,他一出手那都是窩案,這兩年死在他手上的官吏加起來有兩三千人了。
洪武大帝是退休了,可退休之后的他卻有更多時間來查貪官污吏。
誰不害怕?
現實需求倒逼文官集團自我調整,現在對朝廷擴大算科錄取名額,他們全當沒看到。
甚至不少人還主動向吏部討要算科人才。
至于刑名科,這個沒啥好說的。
培養(yǎng)一個符合要求的司法官很難,所以刑名科的考核標準更高,甚至還要超過了進士科。
每年兩百個名額都不一定能招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