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短的時間里,這本書就傳遍了大明一十三省。
而且這本書還不只是在國內(nèi)傳,大明的一眾藩屬國,以及內(nèi)附的番蠻部落,也都在瘋傳。
藩屬國對華夏支脈的身份,自然是非常認同的。
這對他們來說,是個榮耀。
以后他們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以華夏后裔自居。
誰要是再罵他們是蠻夷,他們就可以用這本書來反駁。
所以,這本書在各藩屬國流傳的也很快。
尤其是貴族群體,幾乎做到了人手一本。
又因為這本書的流傳,在藩屬國的權(quán)貴之間,開始流行模仿漢人的穿著,給自己取漢人姓名。
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內(nèi)附的番蠻關(guān)注此書,則和切身利益相關(guān)。
很多部落都只是名義上內(nèi)附了,實際上朝廷根本就沒把他們當人。
不給戶籍,不分土地,不允許進入城池……
可以說,限制是非常多的。
他們希望這本書出現(xiàn)之后,朝廷能重視這個問題。
最好能解決他們身份的問題。
不過眼下朝廷是沒空關(guān)心這個問題了,改革正進行的如火如荼,實在無暇分心。
最有可能關(guān)心這個問題的陳景恪,也因為不了解具體情況,根本就不知道這回事兒。
不過讀書人群體,對于《華夏簡史》還是有一點抵觸的。
竟然將我們與番蠻相提并論,這是對我們的侮辱。
但這種抵觸情緒并不多,只有一點。
尤其是得知,科舉殿試要考相關(guān)內(nèi)容,這一點抵觸情緒也很快就消失了。
對此陳景恪并不覺得意外。
節(jié)操這東西,對有些人來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