巒城查探
得知線索后,劉乘宴一行人立刻馬不停蹄的趕往巒城。
程熟得知軍餉或許已經(jīng)到了巒城時便快馬加鞭趕回陽州英王府,求問英王下一步該如何走。
程熟見到英王后便細(xì)細(xì)將漁夫所說一字不落的重復(fù)了一遍,英王得知軍餉或許是被賊人運往巒城時心里便隱隱有些不安,他將輿圖在書桌上攤開仔細(xì)看了一遍,想要去猜想敵人為何往巒城而去。
西南多山多雨,山林茂盛,水路四通八達(dá),賊人藏進(jìn)深林或是順著縱橫交錯的水道逃走都難以查探,這也是為什么他們雖然知道賊人是走水路運的軍餉,但卻一直沒有追到其下落的原因。
英王手隨心動,一條條數(shù)著均州到巒城的水道有哪些,這些水道中哪些適合行船,一番思索過后他在地圖上指出了最符合條件的一條從均州通往巒城的水路。
陽州在均州的西南方向,西南多山,地勢比均州要高一些,而巒城在均州的東南方向,巒城與陽州接壤的地方地勢較高,但巒城同均州接壤的那一塊地勢卻是比較低的。
他記得軍餉剛被截時,均州下了一場大雨,那河道必定會漲水,水勢湍急,那運著軍餉的船順流而下必定日行千里,所以才能這么快便離開均州地界且讓人無從查探。
巒城,為何選巒城呢?劫走軍餉的人是早就算到那時會有大雨方便行船逃脫么?
英王突然想到,自己巡視治下城池是每月一次,他每次都是從王府和駐軍所在的陽州開始巡城,接著便會往南部走,往位于陽州南部的安國邊城康城而去,巡完康城后便往東北方向的巒城而去,巡完巒城后再往西走回到陽州。
平時巡城時若是沒有什么意外,他每次巡到巒城時便是間隔二十日左右,而他上一次巡完巒城回到陽州恰好是軍餉被劫的前幾日。
或許這些賊人就是認(rèn)為他巡完巒城后近期便不會再去那里,所以故意將軍餉運往巒城。想到此中關(guān)竅,英王一邊指著輿圖上最有可能運送運行的那條水道,一邊吩咐程熟:“給巒城傳信,讓謝襄立刻派人沿著均州往巒城而下的這條水道沿路去搜查,如有軍餉的消息立馬來報。”
謝襄是巒城司馬,也是英王在巒城安排的人。
程熟領(lǐng)命而去。
既然劉乘宴等刑部一眾官員已經(jīng)往巒城而去,他們既是奉旨而去師出有名,英王就覺得自己留守陽州讓他們查去吧,若是他們追回了軍餉那自然是最好的。
巒城。
劉乘宴等人快馬加鞭一路趕往巒城,一口水都沒來及喝上便開始查找軍餉的下落。
巒城西部多山,東部多平原,如果數(shù)十艘船在平原河道上走想必會很顯眼,所以他猜那些人或許到巒城后改走陸路也說不定。于是就和刑部郎中等人兵分兩路,劉乘宴帶著刑部主事謝良沿著陸路搜查,刑部郎中肖華帶著刑部書吏任不凡沿著水路繼續(xù)查探。
劉乘宴等人路過一個位于山腳處行人往來歇腳的茶攤時,刑部郎中謝良打馬走進(jìn)劉乘宴身邊開口說道:“大人,我們的人一路緊趕慢趕,此時已是人困馬乏,此處正好有歇腳的茶攤,我們不如就在此歇上一刻鐘,如何?”
(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