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滿臉自信道:“孫權(quán)兵力薄弱,卻傾巢而出以對抗我軍。料想其建業(yè)留守之勢,必然空虛羸弱。若我軍分派精銳,迅速行動,突襲建業(yè),或可一舉拿下江東六郡。即便此計未成,我軍亦能令其前后奔忙,疲于奔命。如此,破敵制勝,便指日可待了。”
“軍師,此即是退兵之策,亦是制勝之策?!?/p>
換言之,孫權(quán)的主力大軍已全部壓在陸口前線,此時建業(yè)必然處于守備薄弱的狀態(tài)。若派遣精銳輕兵自陸路突襲,則建業(yè)城破,指日可待。在此情勢之下,建業(yè)宛如一座無主之城,防守羸弱。只需派遣一支靈活機動的輕裝部隊,便可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一舉攻陷建業(yè)。
若能成功占領(lǐng)建業(yè),孫權(quán)的勢力必將土崩瓦解!即使孫權(quán)能勉強維持軍隊不散,其水軍也將成無根之樹,在季漢軍隊兩面夾擊之下,其最終覆滅的命運也是無可避免的。建業(yè)城破之時,孫權(quán)麾下必然人心惶惶,難以凝聚。就算他強作鎮(zhèn)定,試圖穩(wěn)住局面,也難以抵擋我軍的凌厲攻勢,最終被消滅只是時間問題。
諸葛亮并未直接表態(tài)是否同意此計,而是贊許的看著馬謖,轉(zhuǎn)而說道:“幼常,今荊州形勢危急,我欲將你舉薦到漢中王處,前往荊州為大軍作謀,不知你意下如何?”
“多謝軍師,謖感激不盡?!?/p>
“去吧?!?/p>
“是!”
諸葛亮之所以沒有表態(tài),是因自己身處大后方,對前線雙方的兵力布置及實際情況了解的有限,再加上季漢的最高話事人劉備就在前線,用不用計,用什么計,也不是他這個軍師可以僭越的。
但諸葛亮又覺得馬謖此計的想法不錯,優(yōu)化一下或許可行,再加上后者最近頻頻獻上不錯的計策,肉眼可見其擁有頂級謀士才能,故而干脆推薦馬謖到前線劉備處,由大王,準確來說是由實際上的軍事指揮官關(guān)羽來決定,是否采納此計。
………
馬謖興沖沖拜別諸葛亮,自成都乘船沿江而下,僅兩日便至江陵,
一上岸,便馬不停蹄來劉備處報到。
君臣方行過禮,馬謖便將奇襲建業(yè)之計對劉備重述了一遍。
然后滿目期許的望著劉備。
劉備思索了一下,側(cè)頭看向關(guān)羽,見二弟微微搖頭,遂含笑說道:
“幼常遠來疲憊,先往驛館休息,此事來日再議?!?/p>
啊?
我坐船來的,還是臥鋪!不疲憊啊?
如此妙計,連諸葛軍師都贊成,大王你居然不采納?
馬謖懵了,心里落差太大,杵在原地沒動。
劉備拍了拍了馬謖肩膀,笑呵呵安慰道:“今曹魏勢大,于北方虎視眈眈,我軍不宜與吳軍交戰(zhàn)過深,此計雖好,卻尚有不足之處,容后再議?!?/p>
“是?!?/p>
馬謖不情不愿辭別劉備,出得府來,仰天長嘆:
“吾才滿腹,大王竟不從之?!”
“大王,不用此計,你得不到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