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胡惟庸為相
洪武四年,年末。
新生的大明朝,接連發(fā)生了三件大事。
其一,魏國公徐達,再次披掛上陣,為國討賊,整飭兵馬共十萬,劍指遼東。
其二,大明皇帝朱元璋,正式宣布,于明年,也就是洪武五年,開啟科舉,恩科取士,為國家選拔人才。
其三,年歲已高的右相李善長,因病辭官歸居,皇帝念其勞苦功高,賜臨濠地若干頃,設(shè)置守墳戶一百五十家,賜給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
李善長辭官之后,空下來的右相之位,便由中書省參知政事胡惟庸擔(dān)任。
攤役入畝之事深得君心,戶部尚書楊思義遞補成為大明宰相的說法,一度甚囂塵上。
但因為種種原因,楊思義終究還是功虧一簣,沒能更進一步。
胡惟庸則成為朝堂新貴,無數(shù)人爭相攀附,再加上左相魏國公徐達出征在即,那些想要抱大腿的更傾向于年輕的胡惟庸,這讓胡某人的權(quán)勢更加強橫,稱得上是紅極一時。
距離應(yīng)天府皇城區(qū)區(qū)兩百里的淳化縣,則并不知道這種高層的城頭變幻大王旗。
對淳化縣的老百姓來說,眼前最重要的事兒,莫過于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jié)。
作為最被民間重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即便是最不好的年景,家家戶戶也都剁棵白菜包頓素餡餃子。
更何況,現(xiàn)在遠近皆知,淳化縣的老百姓的日子,那可真的是好起來了,簡直如同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
“這都要感謝秦大人吶!”
同樣的感慨,不知在多少尋常民居里,出自多少淳化老百姓之口,卻都是異口同聲。
老徐家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這會兒,已是冬閑的節(jié)令,徐老頭每天在家里燙壺老酒,躺在椅子上悠哉悠哉,一開口就是濃濃的感激和崇敬,甚至提到秦大人的時候,可不敢躺著,而是很莊重地站起身來,將斟滿的酒杯遙遙對著縣衙的方位,好像是隔空給那位改變了淳化縣無數(shù)人命運的秦楓敬酒。
“那是自然!”徐老頭唯一的兒子也很贊同這個觀點,同樣端起杯子,激動地說道:“聽宋夫子說,明年朝廷就要開科取士了!爹,您知道嗎?”
“屁話!你老子成天在外面跑,能不知道?”徐老頭對著兒子翻了個白眼,然后將目光落在最疼愛的大孫子身上,越看越是順眼,嘿嘿笑道:“鼎臣那……咱就說,考個秀才,應(yīng)該不難吧?”
徐鼎臣,也就是徐老頭家最有出息的大孫子,今年八歲,到明年就九歲了,也已經(jīng)跟著宋夫子等人念了好幾年的書,這次倘若朝廷對于科舉不限制年齡,徐鼎臣自然可以牛刀小試,去檢驗一下自己胸中所學(xué)。
他年齡還小,做官是不太可能的,但積累一下經(jīng)驗,若能在二十歲之內(nèi)考中秀才,那從此身份可就大不一樣了!
由此再進一步,假設(shè)說能高中舉人的話,真正的改變命運,讓祖祖輩輩都在土地里刨食的老徐家,搖身一變就成了書香門
洪武四年,胡惟庸為相
“敬秦大人!”
徐鼎臣的父親已經(jīng)有了數(shù)分酒意,眼睛迷離地站起身子,滿臉激動,對著縣衙的方向遙遙舉杯,然后將一杯酒潑在地上……